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传播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学经典在当代的四重价值
日期: 2023-11-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解读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问题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医德伦理等。

  把中医学经典“古为今用”,需要发挥当代中医人的智慧,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对古代中医经典进行创新演绎,才能真正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每个学科大多有本学科的经典。所谓经典,就是经过历史的洗礼、能够体现本学科最有学术价值的代表性典籍,对本学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指导性的特点。

  中医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集中反映了先哲们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和智慧,是防病治病经验的集大成者。笔者认为中医学经典的范畴应该包括《黄帝内经》(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经典)、《伤寒论》(中医治疗外感疾病的经典)、《金匮要略》(中医治疗内伤杂病的经典)、《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的经典)以及历代各科有代表性的重要典籍。

  历史已经推演到21世纪,现代科学发展迅速,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代经典?我认为,经典告诉我们的不是论断而是智慧,不是观点而是思路,不是知识而是能力。中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所以结合临床实践是研读经典的最佳途径,把中医经典原理嫁接到临床、活用于科学研究是一种思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那么,中医学经典的当代价值又在哪里?现以《黄帝内经》为出发点对此作一粗略思考。

  《黄帝内经》是一部什么书?《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中的经典,是一部治病的法书、养生保健的宝典,同时还是古代一部哲学著作和百科全书。我们今天学习《黄帝内经》不仅仅是背诵几条警句,为撰写论文、迎合考试、作为晋升职称的需要,我们要拒绝肤浅、拒绝碎片化、拒绝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要“由器悟道”、深入堂奥、领悟精髓。

  文化价值: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技术,由生存方式演生出了中华文化,由生存技术逐渐发展成为医学。前者属于“道”,后者属于“术”(即器)。“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明代赵献可《医贯》说:“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中医学从萌生开始就体现了“道术相合”“道器结合”、文化与医学不可分割。《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疗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文化是“根”与“魂”,医学是大厦。没有坚实的根基,大厦就会倒塌;没有丰富的灵魂,独存躯壳,就没有生命的活力。故文化与医学,两者血脉相连,须臾不能分离。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解读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问题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医德伦理等。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说:“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

  为什么说中医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学是具有哲学理念的学科,中医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密切联系自然界和社会环境,它常常把医“人”和医“国”相提并论。中国的医学与哲学生息相通,哲学有医学的目标,关怀人、爱护人,中国哲学实际属于“生命哲学”;医学有哲学的原理,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看人,中医学的理论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所以处处显现出哲理性,哲学与医学都被称为“人学”。复旦大学医学院教授王卫平说,“医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本身;导致人类疾病或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也紧密联系到社会和人文科学等领域,通俗地讲,医学是人学。” 

  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提示的文化内涵,体会其彰显中华文明的闪光点。从中医学的职能讲,“医乃仁术”,来自于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从研究的理念讲,崇尚“人与天地相参(应)”,肇始于道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研究的对象讲,体现“以人为本”,导源于古代生命哲学思想;从研究的方法讲,遵循“以中和为贵”,脱胎于儒家“致中和”“中庸之道”思想;从辩证思维方式来讲,以“阴阳天地之道”为纲领,可追溯于《易经》“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法则和规律。

  以上这些理念无不导源于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黄帝内经》将其渗透于医学领域,作为演绎生命活动规律的圭臬,成为中医学的文化特色。反过来,我们可以透过中医学或中医学经典,了解中华文明宝库的精华,从而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医学价值:开启认识生命的另一扇门

  人类的生命来自哪里?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及自然科学家苦苦寻觅的重要命题。恩格斯关于生命科学的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质、核酸和酶三类生命分子的复合体。生命的本质是蛋白体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生命过程,就是蛋白体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过程。”

  如果说西方医学用逻辑思维与实证方法开启了认识生命的一扇门,那么《黄帝内经》禀承传统中华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世界开启了认识生命的另一扇门。

  关于生命的认识,《黄帝内经》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因,从“天”的研究到“人”,从“人”的探讨到“天”。可以认为,中医学是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把认识自然和认识人体相统一的科学。《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天地阴阳相互交感作用的产物,是在阴阳和谐状态下孕育生息,人类生命是天地演化的结晶;人体是父母两精和谐结合的结果;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形神合一,乃成为人”, “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神俱备,乃为全体”;轩岐三材天地人,人生三宝精气神;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类是迄今为止宇宙间一切生命现象的最高存在形式。“天地之性人为贵”,《黄帝内经》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者,天地之镇也”。《黄帝内经》以其独特的视角,演绎了生命活动的规律,充分展现了东方文化的色彩和光辉。 

  临床价值:激活临床,提高疗效

  金元医家张子和曾经说过,《黄帝内经》是一部治病的法书。它汇聚了秦汉以前医学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毫无疑问,中医药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防病治病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靠的就是临床疗效。没有疗效就没有中医药。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关键也在于临床疗效,然而临床疗效的提高靠什么?是理论指导。一个没有理论创新的临床,是不可能取得疗效的突破,也是没有发展潜力的临床。

  立足临床是研读中医经典的最高境界,古人倡导“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基,亦是知之成;知源于行而成于行。读经典、做临床就是借前人的智慧、思维方式来解决现实的难题。离开临床实践就无法解析《黄帝内经》的隐奥和是非曲直,就无法弘扬中医学。

  茲举一例,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实践证明,“疫毒损伤肺络”是新冠肺炎危重期的核心病机。我们可以运用《黄帝内经》及后世关于络脉理论的系统阐述,结合提高“瘟疫”理论和经验,剖析疫毒侵犯人体的演化规律:疫毒从口鼻而入(表)→邪毒犯肺(里)→痰瘀阻滞肺络、毒损肺络(呼吸窘迫综合征)→气血两燔、邪入营血、疫毒弥漫血络(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肺心功能衰竭(络脉痹阻,不通则死)→或多脏器衰竭(《灵枢·百病始生》谓“邪气淫泆,不可胜论”);在继承前人防治疫病经验的基础上,采用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中西医联合运用的方法,获得了良好疗效。不仅挽救了许多新冠疫病患者的生命,而且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诚然,中医学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临床研究成果,而让这些成果在当今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作用是需要智慧的。裘沛然先生曾经提出的“今时三非说”是很有见地的。首先,“今病非古病”,即疾病谱发生了改变,今天中医人面临大量的慢性病、心身疾病和疑难杂症,新的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也时有发生流行。其次,“今人非古人”,如今中医的患者大多已迭经西药抗菌素、激素、维生素等治疗,其对药物的依从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体质也发生了改变,这给中医药治疗带来了新的问题,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再者,“今药非古药”,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民众对中药的需求量激增,仅仅靠野生药材显然是不够的,而栽培的药材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某些药物还存在农药和重金属的残留问题,成为药效发挥的障碍,加工炮制是否“地道”也十分重要。这些问题均是当前临床医学发展的“瓶颈”,也是中医学经典应用于医疗实践中必须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把中医学经典“古为今用”,需要发挥当代中医人的智慧,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对古代中医经典进行创新演绎,才能真正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科研价值:开拓思路,推陈致新

  中医经典所揭示的生命活动原理及其防病治病的法则反映了人类生命活动某些规律,但有些规律仅仅反映出古人在当时环境和条件下的认识,属于科学研究中“预示”、“假说”的范畴,今天的科学研究,就是要运用经典理论开掘科研思路,通过现代科研手段论证经典理论中的“预示”和“假说”,把“预示”变为“揭示”,把“假说”变为“真说”,从而拓展经典,推动理论创新。

  例如,吴以岭院士对《黄帝内经》络病学说进行了长期研究探索,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脉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理论框架,初步建立了“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了系统络病理论,研发了通心络、参松养心胶囊等新药。2019年“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吴以岭院士的科研思路是: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创新理论→研发新药→提高疗效。医学科研的根本目的只有两个:推动学术的发展;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另外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秦汉以前临床经验的集大成者,而且还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其汇集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及哲学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如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气象学、历法学、象数学、农学等等。有人说“《黄帝内经》是百科全书”,说明中医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医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多学科交叉中呈显出多彩的学术特点。由此得到一个启示,中医学术的发展不仅靠“就医学论医学”,更需要多学科与医学的融会贯通、互鉴互用,才能促进学术的进步。坊间所谓的“纯中医”之说,在《黄帝内经》就并不存在。在《黄帝内经》作者看来,人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总和,所以研究生命科学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正是我们今天中医学术发展需要寻求的思路和途径。现代学者马中说:“一切学说,只有到达哲学的高度才能够相互融会贯通。”

  通过上述简略的讨论,我们可以窥见中医学经典当代价值之一斑。诚然,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医学和健康不断增长的需要,中医学经典所奠定的理论和经验需要不断地在继承中发展,在弘扬中推陈出新,才能彰显其生命活力,以满足人民健康事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