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文化科普

【健康】春天到,如何拯救我们的“湿态”

日期: 2018-04-19 来源:

 

 

 

人们常说湿气、湿气、湿气!

究竟湿是什么东东?

长痤疮、皮肤粗糙暗黄、体胖等等

和湿有嘛关系?

多久才能告别湿态?

今天由小编帮你们一一解答

 

湿气的定义

 

湿,是自然六邪之一,是致病的根源,在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尤其怕湿邪,中医理论素有千寒易退,一湿难除的说法,湿性粘滞重浊,已伤阳气,而阳气乃生命之本。

 

湿气的区分

湿气有内湿和外湿之分

 

内湿,主要是由脾运化和输布津液的功能失调,引起水湿、痰浊在体内蓄积停滞致病。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均伤脾致湿。

 

外湿,多与气候环境有关。自然界气候反常,气象变化可成为致病因素。如气候潮湿,阴雨连绵,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触水劳作,湿邪皆可内渗致病。

 

湿气的判断

那如何判断湿呢?

湿的程度不同,侵袭的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符合2-3点即可判断为湿气体质

 

接着小编教大家如何判断湿气停留的部位

湿气在皮肤上的表现

 

湿气在脾胃上的表现

 

湿气在肢体上的表现

 

 

 

湿气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湿气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长期被湿热毒困扰而浑然不觉。如果你伸出舌头,观察下舌头的边缘有锯齿或者有白白的舌苔,就像下面这种,那么你体内已经有湿气了。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脂肪肝、高脂血症、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慢性胃肠炎、慢性咽炎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都和湿邪有关。

 

中医认为,体湿的人容易出现疲劳、汗多、头重、四肢乏力、皮肤瘙痒、湿疹、腹胀等表现。这些毛病往往从西医上无法解释,今天带领大家学习了湿之后,相信你们便会恍然大悟。

 

如何避免湿气入体?

祖国医学认为,湿气是万恶之邪。它从来不是某个季节、某种人的专利。不少人认为阴冷潮湿的地方或者夏天闷热的桑拿天才有湿气,其实不然,只要找到机会,干燥的秋冬季湿气同样容易发威。此外,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寒湿,遇热则为湿热,遇风则化为风湿,遇暑则为暑湿

 

有木有幡然醒悟呢!

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如何避免湿气入体

预防以下坏习惯,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湿气的入侵:

 

1.饮酒过量

 

祖国医学认为酒助湿邪,大量饮酒会助湿,是加重湿的关键因素,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

 

2. 运动少

 

运动可以排出汗液、湿气、毒素。运动少的人常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

 

3. 穿得少

 

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特别是在秋冬季。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

 

4. 睡不够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睡眠质量更高。

 

5. 口味重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比较咸的食物会导致人体内部水盐平衡破坏导致湿气在体内滞留。

 

6. 爱吃凉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不宜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7. 不通风

 

一些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房间里等。平时要适当开窗透气,特别是房间内潮气重时。

 

体内湿气重怎么祛除?

 

1.多运动

 

体内的湿气要排除最好就是通过运动,还能促进新陈代谢。

 

2. 汗蒸

 

汗蒸有湿蒸干蒸之分,它能够促进身体的毒素排出,是一种坐着就能够排毒的活动,更适合一些不大愿动的朋友。

 

3.薏仁赤小豆汤

 

薏仁与赤小豆都是没有什么味道的药材,这样的搭配煲成一锅当水喝,能够有效地去除体内的湿气,女孩子多喝更有助减少水肿!

 

4.清热去湿汤

 

用适量的茯苓、赤小豆、陈皮,加瘦肉或者猪骨煲汤,能够有效地起到清热作用并去湿,适合夏天饮用。

 

5.少吃盐,多健脾

 

重口味会加重脾胃负担,惹来湿气,所以在饮食上要少吃多盐食物,多吃一些流质和五谷类食物。

 

我们的目标——永不湿态!

 

稿件来源:北京按摩医院

编辑:郭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