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主任医师 罗素兰
罗有明
罗有明(1904年7月-2008年10月11日),王罗氏,本名罗颖 ,河南省归德府夏邑县罗楼村人。中国正骨名医,系罗氏中医药家族的第五代传人。
罗有明从小跟随奶奶学习祖传中医,上世纪50年代中期,她曾给邓颖超治过腰病。周总理给她起名为"罗有名",指有名的医生。后来她自认看病并不为出名,便改名为"罗有明"。 她从医90余载,治愈了数以万计的骨伤病人,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08年10月11日,原北京市朝阳区罗有明中医骨伤科医院院长罗有明在北京辞世,享年104岁。如今十年过去了,为她送行的场景历历在目,她的光辉形象更是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01
“这辈子看不得患者痛苦”
奶奶罗有明是“罗氏正骨法”第五代代表性传人,中医正骨名家,因常年居住在北京双桥地区,被世人敬称为“双桥老太太”。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是她一生的追求;生命平等,患者无高低贵贱之分,是她一生的原则;“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是她一生的座右铭。
听上年纪的老人讲,奶奶刚从河南老家来北京时,有一天正在池塘洗衣服,突然从不远处的一个陡坡下传来一声尖叫。奶奶闻声立刻跑了过去,看是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抱着左腿,十分痛苦地哭叫着。奶奶扶着老人躺在地上,用手一摸她的左腿,是小腿骨折了。她急忙说:“大婶不要动,越动痛得越厉害。”老人一听急得不知所措,赶忙问:“我的腿是不是真断了?”“不要紧大婶,是小腿骨头断了。我赶快喊个人,这腿不能耽误。”……后来,在奶奶的诊治及附近老乡的协助下,老人的断骨很快复了位。奶奶喊道:“好了,快拿夹板和绷带来!”周围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奶奶一见无反应,这才想起是在野地里,哪来的夹板和绷带?于是她就地取材,找来几个粗树枝,又解下自己的围裙,“哧哧”几声撕成布条,给病人缠住腿。处理结束后,她嘱咐老人说“:回家卧床休息,千万不要动,过两天我去检查一下,再给你开几副草药吃,过一阵子就可下地了。”
“我这辈子最看不得患者痛苦,看到老百姓被伤痛折磨,恨不得马上给他治好”“罗家的技术是济世救人的,不是用来挣大钱的,我们要行善、帮人、救人”,这是奶奶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
02
“在医院给我盖间小屋吧”
遵照周恩来总理把“罗有明的技术传下去”的指示,国家拨专款于1985年建立了罗有明中医骨伤科医院,奶奶罗有明任院长。医院开诊后,病人蜂拥而至,慕名求医者每天不下二三百人,有时高达四五百人。
每天那么多骨伤患者前来就诊,个个表情痛苦,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说:“患者都是奔着我来的,我怎么能让病人希望而来,失望而归呢!”于是她加班加点,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但病人还是常常看不完。奶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她曾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饭可不吃,觉可不睡,当天的病人必须当天看完。
为了节约时间,看更多的病人,奶奶就对家人说:“你们请人在医院给我盖一间小屋吧,我要住在医院里。”起初,家人都不同意,但拗不过她。小屋建成后,奶奶就以医院为家,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了病人,她就马上穿上白大褂,为病人进行诊治。犹记得这间小屋里,摆放着一张床,一床被,一箪食,一瓢饮,一个收音机,几十年如一日,直到她去世才离开她的病人,离开她的医院。
03
“技术需要一代代传下去”
自古以来,凡是祖传绝技,在后代传承方面均是传内不传外,过去罗氏正骨法也是如此。但到了奶奶这一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周总理曾对奶奶说过:“你要多带徒,多传技,把罗氏正骨法传播出去,为全国人民服务。”总理的话奶奶一直牢记在心。她打破了几百年来“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把罗氏正骨法传给外姓人。
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带徒自有一套,她和每一位来学习的徒弟都要“约法三章”。第一章,想学正骨,要先学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医生;第二章,学习要谦虚谨慎,切忌骄傲自满,故步自封;第三章,想当一位好医生,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为了让徒弟们尽快掌握、提高手法和技术,奶奶总会亲自演示,手把手教学,直到他们学会为止。她总是鼓励他们要不怕苦,要多实践。
在门诊中有时候会遇到对徒弟不认可的年轻患者或陪伴家属,奶奶总是耐心开导他们:“技术需要一代代传下去,我的水平再高,到了干不动的那天,只有让年轻人来接班。他们学习进步快了,你们才会多受益,我才能更放心。”听了奶奶的劝解,患者慢慢也就接受了,并主动指出徒弟们手法的不足之处。在奶奶的悉心传授与患者的反馈下,徒弟们的技法日渐纯熟,他们都很感动,纷纷说:“我们遇到了一位恩师。”
作为徒弟之一,奶奶也对我寄予厚望。她生前曾对我说:“素兰,你做事踏实,有你在,咱罗家就有希望。你一定要努力传承罗氏正骨,让更多百姓从中受益。”在多年努力下,今年5月,我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深知,传承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奋斗。为了更好传承、保护罗氏正骨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一直在传承、保护这条道路上奔走呼吁。我认为,一方面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