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璐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时光荏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多位将青春献给中医药事业的中药房老职工近期聚首,回忆工作中的点滴往事。这其中,有中药房职工代代相传的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也有在数十年平凡而艰苦的工作中磨炼出的顽强意志力,更有着保障中医院药剂工作有序进行的无私奉献精神。
熄不灭的工作热情
“中药房的处方量一直都很大,以前窗口每收进厚厚一打方子,用戥子一称都得有半斤多。”退休职工曹玉茹回忆,“收到方子后大家二话不说就开始分方子,药房里只能听到中药饮片落在盘子里的‘噼里啪啦’声。”时至今日,这种火热的工作场景依然在北京中医医院中药房上演,每个中药房职工的心中都燃着对本职工作的热情。
中药房的工作强度高,连很多正值青壮年的男性员工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都直呼“快累趴下了!”,对女性员工来说更是又苦又累,她们虽然带着橡胶手套整理药材,但手套会被划破,她们顾不上处理,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手上留下一道道划痕,指甲缝里也都是黑黑的泥。时间久了手变得很粗糙,用再好的护手霜也保养不回来。
由于长时间站立和高强度工作,中药房很多职工都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静脉曲张、腱鞘炎等职业病。因为静脉曲张,很多女性职工的腿上的“青筋”十分明显,没法穿裙子。
白衣是医师的“标配”之一,但对于中药房的职工来说,他们的白衣称作“灰衣”更合适。其他科室的白衣每周洗一次,中药房的尽管每周洗两次,依旧洗不出“本色”,刚洗过的白衣,穿上抓药不到一个小时就布满尘土了。所以大家都会在自己拥有的3件白衣中留一件最干净的,在医院举办活动时穿,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全院职工和患者。
在中药房老员工张秀珍看来,中药房的工作虽然繁重,但大家内心都怀有工作的热情,“手里老有活儿”。为了避免患者取药时等候太久,很多中药房职工都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患者送药上门;在全面使用电脑收方计价之前,中药房计价组的职工对上千种药才的价钱烂熟于心;为了方便同事白天抓药,夜班职工都利用休息时间装斗子,累了就趴在调剂台上睡一会儿。
已经退休的老职工李雅萍说:“我在中药房工作这么多年,除了产假之外没请过假,这么拼命不是为多挣钱,真是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的确,在北京中医医院中药房几十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老职工离开,也有新人加入,但无论无论进进出出多少人,他们都用自己最饱满的精神和热情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将最好的年华留在了中药房。
见证煎药室的变迁
说起医院煎药室的变迁,在中药房工作了40多年的李照福如数家珍,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煎药室还只是几间小平房,位于现在的中药调剂室西侧。那时候,煎药使用的是煤球火炉,每天清晨,师傅们早早的就生起火来,烧上砂锅。遇上刮风下雨的时候、煤柴潮湿,师傅们生火时会被烟呛得涕泗横流,满身灰尘,两手黝黑。
1979年夏天,北京中医医院扩建了煎药室,面积约230平方米,抓药和熬药分区进行,使用煤气和铝锅煎药。到了90年代,煎药燃料换成了天然气,煎药器具换成了不锈钢锅,之后又安装了空调,进一步改善了工作环境。
9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中医医院设立门诊代煎业务,一开始只有两个工作人员,一台煎药机,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不久后,该院便扩建出了门诊代煎室,陆续购进煎药机,加大工作人员数量,每天煎药量200~250份左右。随着门诊量的不断增加,煎药室的煎药机和工作人员数量也继续增加。
2009年5月6日,门诊代煎室改造扩建工程正式启动。在搬迁改造过程中,代煎工作不能中断,这就要求职工们要协调好各项工作,利用煎药空隙将沉重的煎药器械全部完好地搬到临时煎药室,并马上安装调试。
“临时代煎室的条件有限,地上的积水较多,排水又较差,师傅们的裤子、鞋子都湿了,但大家丝毫不在意这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直到深夜11:30才结束工作。”门诊代煎室老职工张世秋对几年前煎药室的大规模改造扩建记忆犹新。“虽然很累,但第二天大家依然准时来到工作岗位,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张世秋说。
“燃烧”自己,治愈患者
很多人可能觉得医院现在大都用机器煎药,人可以很清闲,但其实煎药室的工作比人们想象中辛苦得多。
北京中医医院门诊煎药室近几年来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工作量,每天早晨7点多工作人员就得将煎药机全部打开,每个人负责8~10台煎药机,忙得停不下来。
每年春天一过,煎药室里的温、湿度就开始一路走高。因为煎药室不能使用空调,每到三伏天,整个煎药室就成了大蒸笼,煎药师傅们在这种环境下要进行各种繁重的操作,白衣都被汗水浸透了。
除了高温高湿的环境,在煎药机旁工作时,煎药师傅们还要特别注意煎药锅的压力变化,压力小,药物煎煮不透,影响疗效;压力太大,就会有危险。在煎药室,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有过被蒸汽或煎药锅烫伤的经历。正如很多老职工所说:“煎药工作就是‘燃烧’自己,治愈患者。”
多年以来,中药房的职工为了能让患者及时吃到煎好的药品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也许若干年后,很少有人会记得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保障了百姓的健康。
几十年来,中药房职工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着青春,无怨无悔。每一位中药房职工在即将告别工作岗位的时候,都可以自豪骄傲地说自己“无悔、无愧”。新一代的职工在传承衣钵的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为百姓身体健康、为中医药事业挥洒青春与汗水。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王迪
审核:朱蕗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