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说“人口爆炸”而说“健康爆炸”,原来的“期望寿命”应该准确表达为“健康期望寿命”……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首届公共卫生发展国际论坛上,一些提法让人耳目一新。
美国国家亚洲研究中心健康与老龄化中心主任迈克尔·波(MichaelBirt)先生说:“我们以前对亚洲‘人口爆炸’的认识现在看来大部分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健康爆炸’--引燃它的是由于健康大幅度改善带来的死亡率下降进而导致的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几乎整个亚洲都在经历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和快速老龄化的进程。”
中日比较:先“老化”还是先“发达”
日本是亚洲老龄化最快的国家,由于生育率的下降,人口预计将从现在的1.27亿降到2050年0.85亿。随着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1岁,且生育率降低了50%,大大低于补足率,虽然目前中国人口数是日本的10倍,但日本的现状将是25年后的中国。
有关专家指出,日本虽然是亚洲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但日本是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再开始人口老龄化的,而中国是老龄化在前。也就是说,从经济的角度看,日本比中国更能应付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而中国则需在经济尚未发达时面对这些难题。当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日本的人口年龄结构达到一样,即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均为13.4%时,中国的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日本的1/3!
另外,有专家提出,当中国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能负担老年人的年轻家庭将越来越少,家庭养老将会成为突出问题,需要走出一条老人自养、子女供养、社会养老相结合的路子。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原所长田雪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家庭养老上,我国与日本一样,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有较好的基础;在老年人自养方面,日本的老年人更有优势,因为日本的老年人经济状况比中国的老年人要好;从社会养老方面看,日本社会在筹集资金、社会保障方面做得好些。
因此,中国将面临比日本更加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经济保障、社区医疗、政策支持:准备好了吗
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需要哪些准备?有关专家指出,首先要有经济保障,无论是社区服务还是养老院,要能有相应的福利性投资,有用于设施配备和人员教育培训等的费用。此外,医疗服务要有相应的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服务内容。
老龄化社会要求医生不能仅看病,还要照顾到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有关专家谈到,过去谈养老仅仅从个人的角度,教给老年人如何吃、住、行,如何锻炼身体等,现在则应从整个社会这个大处着眼,制定全方位的对策,以迎接比“发达”提前到来的“老龄化”。
在这次会议中间,一个新的概念——“健康期望寿命”浮出水面。专家提出,反映人的生存质量的应该不仅仅是“期望寿命”,而应是“健康期望寿命”,即不仅仅是活着,更应该健康地活着,能够自理地活着。这一点也是目前老龄化人口问题突出的日本所研究探索的,目前日本老年人口再就业的比例是世界上最多的,就是因为老年人的再就业能够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对促进健康产生正面效应,当然也有利于降低社会用于照顾老人的经济开支。
以上因素显然都需要政策支持,但田雪原教授忧虑地说,目前我国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的政策研究上几乎是“空白”,老龄化与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如何养老,社会养老的资金哪里来?家庭养老的弱化如何解决,如何用法律保障家庭养老?老人自养存在与年轻人就业发生冲突的问题,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供需的缺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尚待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呼吁,现在已经到了计划和拿出人口老龄化措施的关键时刻,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急剧老龄化的代表国家,我们应该行动了。(摘自《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