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文化中心联袂举行的第二届中医文化与科学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一个汇集多学科对中医进行文化科学探讨的高层学术交流平台,其宗旨为推动中医文化与科学创新思维的发展。继今年8月的养生文化论坛之后,本届论坛针对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就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后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针灸的保护内容、保护方式、保护策略及后续工作重点,提高中医针灸的社会认知度和贡献度等体制机制模式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研讨。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总参通讯部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新京报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共30余人出席了论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针灸的申遗成功,无疑是本年度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必将对中医针灸乃至整个中医界的发展形成主要影响。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研究员指出,中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认知与理解和西医学是不一样的,而中医诸如中药、针灸、刮痧、拔罐等医疗实践的表现形式,都来源于中医学对生命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正是需要我们保护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知识有现行的知识产权来保护,而传统知识的保护目前只能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在我国只是初露端倪,还有相当艰巨的探索性的工作在等着我们去完成。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知识界对我国针灸这一传统医术的尊重和认可。
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李维衡教授强调,针灸本身有两重性,既有文化的属性,也有技术的属性。针刺的手法完全是一种技术,真正要保护的应该就是这些手法。我们应当注意到,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疗法,现在针刺疗法的应用遍布世界,可是医院中已经很少有人用艾灸法了。但是灸法无论是治疗还是保健,其作用都是不可小看的,应当加以发掘。现在针灸成为一种保护项目,在针灸的继承、保护、发展方面,政府固然应当负起相应的责任,业内人士也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教授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它物质文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生命,是一个发展,是一个过程中间的文化,在不断地演进。我们要保护它,但是不能把它限制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发展和保护本身应该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比如针灸这样的项目,我们应该看到它也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应当随着历史的发展给它更好的发展环境,使其成为能够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类造福的一项遗产。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周立群教授认为,针灸作为实用技术有其自身价值,同时兼有文化属性,无论其科学性、文化性孰多孰少,针灸本身肯定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一种实用科学。但是它的文化色彩又是十分浓厚的,所以,申遗成功能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针灸的发展,重点是在有严谨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大量的临床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最终达到理真效确的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邢东田研究员认为,中医对生命的认识,其层次要高于西医的认识,因为它的认识角度是整体的认识,是从协调的方面来考虑疾病,是从活的生命来考虑的。人类历史上那么长时间跟自然界的协调,其发展速度固然很慢,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论是提供了一个视角或是提供了一条道路,都是给这种协调发展保留了空间。我们针灸申遗的成功,有助于世界提高对针灸以及中医的认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