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传播
五行的涵义
日期: 2022-03-29 来源:北京市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心

  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认为经历了原始概念的起源、五行特性的抽象、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生克制化规律的探究、逐步升华到整个学说的建立等阶段。关于“五行”的涵义,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五材说

3.jpg

  五材指自然界五种基本物质,即木、火、土、金、水。《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水五种生产生活必需的具体的物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天地)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天有三辰,地有五行。”《国语·鲁语》载:“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其中所说的“五行”就是指“五材”。

  二、五方说

4.jpg

  从安阳殷墟大墓考察,半数大墓平面呈“亞”形。据王国维《明堂寝庙通考》考证,上古明堂宗庙平面也呈“亞”形。上述的“亞”形可分解为五个方块,分别代表五方。从文献记载看,《尚书·尧典》记载舜巡狩四方,巡狩路线按五方、五行相生次序;《逸周书·小开武》记载商末周初文王之巡察四方也按五方、五行相生次序。可见五方的观念在殷商时代即产生。

  三、五时说

  据《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管子·五行》说:“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均认为五行是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而创立。五行初义为五气,用于治历。《管子·五行》载五行历遗义,将一年365日分为五段,以木、火、土、金、水分别统配,并重构五气流行图,按五行相生依次流转。

  四、五星说

5.jpg

  上古时代,星相知识较为普及。古人在观察天体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肉眼可观察到的水、金、火、木、土五星有规律的运动,故曰“天有五行”,此五行就是指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和镇星(或填星)五星。

  五、五性说

6.jpg

  五行概念由具体事物引申扩展,逐渐发展为哲学理论,从具体的五行发展为抽象的五行。“行”的涵义,有学者认为,既有四通八达五方道路的名词意义,也有流行、行用、行进的动词意义。五行之“行”两者兼而有之,遂由之衍生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来。五行作为哲学概念,始见于《尚书·洪范》。“五行”只有抽象为五种功能属性以后,才可以作为归纳自然社会、万物万象的模型。

  春秋以后,古代思想家开始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逐步确立了五行之间存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相克”(即“相胜”)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的内在联系,并广泛用于解释自然社会、万物万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这标志着五行学说的成熟。


  资料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http://www.tcm-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