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传播
宫廷医学简史
日期: 2022-05-16 来源: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商宫廷医学

1.jpg

甲骨文(图片来源:网络)

  殷商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还处于奴隶制时期,只有广大奴隶主、王室享有医疗。此期之医疗仍由巫掌控,真正的医疗理论与技术,还处在比较幼稚之阶段。据考殷商宫廷医疗设疾小臣,属卿士,统巫医,从出土甲骨文中已发现记载殷商王室医疗活动之甲骨数以百计,除了大部分属于巫筮卜辞者外,更有相当数量甲骨可以明显看出:药物治疗、针疗、灸疗、按摩、用酒医疗与食疗卫生等朴实资料的记录。《山海经》在追述许多巫与巫医之活动时强调:“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反映了殷商时期的王室医疗虽以巫为主体,但也存在着医、巫之间的思想斗争。

周宫廷医学

  周代结束了商王朝奴隶制统治后,在社会制度上出现了封建制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对奴隶的统治已不那么残酷,医生由奴隶阶层向自由民转化,逐渐诞生民间职业医生阶层。逐渐分化为专为统治者服务的医生,以及既为统治者也为平民服务的医生。为周宫廷服务的医疗保健设施,据《周礼·天官冢宰下》记载:“医师上士,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下设士、府、史、徒进行管理”。

  “食医:中士3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

  “疾医:中士8人,掌养万民之疾病,……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疡医:下士8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凡有病者,授其药焉”。

  “兽医:下士4人,掌疗兽疾……凡兽之有病者,使疗之”。

  王安石:“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故有府以藏,使医分治疾疡,稽其事,制其食;且有政令,故有史以书,有徒以役,诸医受政令于医师,听其使命”。

秦宫廷医学

2.jpg

秦始皇像(图片来源:网络)

  秦太医令丞,是秦九卿(中央各行政主管机构总称),少府(九卿之一,皇帝的私府)下六丞(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令丞)之一;

  秦太医令丞,是中国医学史上设太医之始创;

  秦太医令丞,主医药,职掌全国与宫廷医事,所设太医,侍医主宫廷医疗保健;医长职主地方、郡县之医疗事宜。历史上有名者:秦太医令李醯、始皇侍医夏无且、秦医和医缓。

  汉宫廷医学

  西汉设有两个太医令,属太常的太医令偏主政府卫生行政长官,以及宫廷内诸太医负责人性?质,这一机构为后世太医署、太医院之前身。而少府太医令则具有皇宫中保管储藏药材之职责,是尚药局之前身,下设太医监。东汉时已过渡到只设一个太医令、丞了。

  汉代为宫廷皇室帝后医疗服务者有侍医、太医、乳医、医待诏(编外,宫廷急需时应诏诊疗)。

  此外,东汉时还设有尚药监,皇后宫中增设中宫药长一人。其所设暴室丞一人,主宫中妇人有罪者疾病。其尝药太官、尝药监之设,系为保证皇帝用药安全而建立的。

隋唐宫廷医学

  隋唐宫廷医学设施日趋完善,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也更加严格。国家卫生行政管理与宫廷医疗?体系功能分工进一步明确。

  尚药局:为帝后服务的医疗机构。太医署为宫廷医疗服务职能逐渐淡化,为宫廷医疗服务的尚药局不断强化。其“典(奉)御掌合和御药及诊候六脉之事”。

  药藏局:为太子服务的医疗机构。其药藏郎“掌和齐医药之事”“凡皇太子有疾命侍医入诊候”,其人员职务唐代较隋代明显增编:隋药藏局设监2人,丞2人,太子侍医4人。唐改监为郎2人,丞2人,侍医4人,增设典药9人,药童18人,以及书令史等行政官员达9人。

  太医署:隋唐太医署是新兴的医学教育机构,同时也兼有国家卫生行政管理职能与为宫廷医?疗培养人才之功能。按《唐六典》记载,其师生员工编制曾多达469人(包括行政管理人员19人)其医药教学职务设有各科博士、助教、师、工、生等。

两宋宫廷医学

3.jpg

宋太祖赵匡胤(图片来源:网络)

  北宋时期(960-1126)是中国医学史上最为辉煌的历史之一,本草之多次修订补充,校正医书局之设立,针灸腧穴之统一与规范(铸造铜人,刻石),太平惠民药局之设立等等,为中医药之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医药学之承先启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医学得到帝王的高度重视,实实在在为全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同时,宫廷医学也获得不少的进步。例如最高医学学术机构——翰林医官院,也同时掌供宫廷医药,其编制有医官使,副使各2人,尚药奉御6人,一般医官级别有多达22阶者,人员最多时达1096人,但其滥沉无度也可见一斑。

  尚药局,属殿中省,专门负责帝后疾病之诊疗,御药和剂等,有典御2人、奉御4-6人,医师、御医、医正、医佐、药童、药工等计88人。

  御药院,专管御药之采购供应、保管、加工、炮制等,由内侍3人管理,有医官使、副使、医官等专业医师若干。当地区有瘟情发生时,御药院医官的职责是奉旨率太医到疫区送药等。

  南宋(1126-1279)宫廷医学日渐衰落,实难提到发展与进步。但隋唐、两宋的700年间,宫廷医学已形成规模,而且日趋完善。

金宫廷医学

  金代女贞族执政,建都北京后,翻译汉族经典,医事制度袭宋而有所改革,如将宋之翰林医官院与太医局合并,创设太医院,属宣徽院,置提点、院使、副使、判官掌管医药,其太医的品秩竟多达25阶。金宫廷医学医官由尚药局与太医院太医兼任,太后两宫设医令、医丞,东宫太子设侍药、奉药,宫人女官设司药、典药、女史各2人,掌医药。

  尚药局,掌宫中汤药茶果事宜,御药院掌进御汤药,均属宣徽院。各设提点、直长与太医等?。

明宫廷医学

4.jpg

明孝宗(图片来源:网络)

5.jpg

李时珍(图片来源:网络)

  太医院:设院使1人正五品,院判2人,御医4人,后增至18人,吏目1-10人,医士多人。医术分13科,诊视御脉,烹调御药由院官与内臣监视。其管理与御医等职称名目时有改变。

  御药局:置于内府,设尚药奉御2人,直长2人,药童10人,俱以内官内使充之,设御医4人,以太医院医士充之,凡供御药饵,医官就内局修制,太医院官诊视。

  御药房:提督太监正副2人,分两班,近侍医官无定员,职掌御用药饵,与太医院官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