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名熙,生活在汉末至西晋年间。王叔和性格沉静,爱好读书,博览经史百家,进而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博采众长,医术高超,对脉学更是颇有研究。他一生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编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一、王叔和的《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在中医诊断疾病的“望、闻、问、切”四诊中,脉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王叔和对此深有感触,他搜集了自《内经》以来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医家有关脉学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和研究,终于写出了《脉经》这部著名脉学专书。王叔和的《脉经》将我国3世纪以前的脉学理论和临床进行了总结和发挥,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王叔和对医学的贡献,不只限于脉学,对古典医学文献的整理,也有突出贡献。由于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使得《伤寒论》能够流传至今。《伤寒杂病论》问世不久,就经受了战乱动荡和传抄讹误的影响而残损不全,濒于失传。经王叔和收集、整理,使《伤寒杂病论》得以保存并流传。
二、王叔和对宫廷医学的贡献
王叔和的《脉经》问世后,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在宫廷医学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太医署将其作为医科学生主要教材、宋代太医局的方脉科也将其作为教材,与《难经》《内经》同被视为医学大经。
王叔和撰著的《脉经》和整理的《伤寒杂病论》刊行后,太医院医疗中形成了传染病和各种杂病均按“病、脉、证并治”的一整套系统治疗方法,促进了宫廷医学的学术进步和疗效的提高。
晚年王叔和,为避战乱而寓居襄阳,长期为百姓治病,尽心尽力。他死后,葬在了襄阳砚首山西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