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传播
学习中医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谱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
日期: 2024-05-23 来源:人民周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其首要前提和精神保障即“增强民族自信”。要在树立科学、客观、全面的中医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遵循融通中西、返本开新的发展规律,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时代之姿,以中西医协同优势加快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中医药开放发展格局助推卫生健康国际交流的进程,以原创性特色思维引领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浪潮,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凝聚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凸显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首先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坚定中医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中医药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及硕果累累的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是历代医家在认识生命、自然以及防病治病中所形成的原创的、独特的、极具生命力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学以阴阳、五行以及精气神等传统哲学理论为精神内核,同时在发展中兼融易学和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是自然宇宙与生命本质内在统一的学问,是中国传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统一。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能够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就是因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哲学根基和精神实质,与经得起检验的临床疗效共同挺起了中医药的脊梁。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孕育中医药学诞生的土壤,同时中医药学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中医药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下,创造并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其天人合一、藏象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断思想,阴平阳秘、和合致中的调理特色,勿待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治未病”理念等,无不是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果实融汇转化为自身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成为推动当代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医药特色思维方式是坚定中医文化自信的价值源泉。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凸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认识论、世界观及价值观,并拓展到以生命为核心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由于古代东方和西方受到两种不同的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孕育出不同的科学体系和发展模式。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西方科学遵循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思想,而中医药充分继承了中华文明形象思维的方式,形成的是系统论的思想,闪耀着东方智慧的光芒。中医药学在理论层面、系统范畴的认识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认识论。中医药始终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刻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中医药学以元气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有机论、整体观,注重自然、环境、人体、心理诸要素的综合作用,运用宏观系统辨证的方法,从整体的、连续的、运动的角度来研究生命和疾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收集生命的信息,以扶正祛邪、调节平衡的观点来治病救人。中医药学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精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之道,充分利用自然之力和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愈能力以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强调人类应当积极地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与大自然保持一致,主动地养生防病。中医药弘扬“以人为贵”的人文精神,相较于关注“人的病”,中医更关注“病的人”,其核心在于促使医者能够立足于整体观理解和认识患者,促使认识到达更高的层次,对人与世界万物的联系有深刻的认识,并对个体进行全面的人文关怀。中医药创造性地总结出司外揣内、因发知受、以常衡变、见微知著等诊断基本原理,其“治未病”的早期干预思想、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及整体调节、扶正祛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观念等在防病治病中具有疗效确切、不可替代的作用。概而言之,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高度融合和统一。中医药学这种以功能状态为切入点,并在宏观上借助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来分析、把握其变化规律的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跨越,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模式,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

中医药优势诊疗体系是坚定中医文化自信的关键底气。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中医药学不是机械地孤立地看待人患的“病”,而是把“病人”看作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治疗上,既要祛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药学坚持研究和调理人的复杂性,力图认识和揭示人的复杂特性和规律,符合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精准医学的理念特征。中医药学认为,人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关系,人体本身是形神统一的整体:人体的功能状态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作用的综合反应,掌握人体的功能状态就可以有效地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因此,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司外揣内归纳为证候,作为临床诊疗的依据,构成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的个体化诊疗体系。这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符合现代整合医学、精准医学的发展趋势。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并用内治和外治法进行整体综合调节与治疗。中医方剂具有多种有效组分,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适应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以针灸、推拿为主的非药物疗法,通过对人体体表穴位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要进一步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开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坚持开放包容是中医文化自信的题中之意。坚定中医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迷信的尊经崇古,不是夜郎自大的自卖自夸,不是用狭隘的学科主义观念拘泥固守坐井观天,反而应当是一个从自省、自立到自强、自信的认知过程。唯有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胸怀,坚持尊重事实、实践验证,才是中医文化自信的最佳体现,也才能促进中医学科的真正发展。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精神特质,自古以来它就是主动地、广泛地吸纳、消化、融合当时先进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谋求自身发展。正是因为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兼容并蓄、创新开放,才得以形成其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中医药学之所以能源于经验而成熟为经典理论,在于其产生发展过程充分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博大智慧,融汇了天文、地理、物候、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博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智慧,采纳中外天然药物,共铸一炉而成为治未病、治已病的百科全书。而中医药学实践体系的发展也是经由历代医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边广泛汲取文化智慧和各家经验,边经由临床校验、临证总结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过程。由此,哲思、人文、医学融汇互参,体现出富含智慧且实用有效的特色,也成就了其成为中华文化智慧指导下而能指导实践应用的学科典范。时至今日,中医药学的开放性特质对于其创新发展尤为重要,更应该与现代医药学、信息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相关学科融合,这是中医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开放包容需大力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中医药学与西方医学虽分属不同体系,但并非相互隔绝,应相互借鉴、协调发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地结合。中医药学具有海纳百川、中西汇通的优良传统,自清代中期始,随着西方医学的大量传入,许多医学大家如唐宗海、张锡纯等就开始探索中西医学的汇通与融合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之一,并在全国掀起了“西学中”的热潮。我国长期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凡是有助于解决医学难题的,我们要全面学习和吸收;凡是有助于学科发展的,我们更要大胆借鉴与融合。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调研时再次指出,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开创“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应创新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疾病防治机制,形成中西医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应通过重构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建立一批中西医结合专科医联体,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继续推进重大疾病中西医协作攻关,提高重大疾病临床疗效,彰显两种医学协同互补的优势,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坚持开放包容应着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世界各国文明丰富多彩,因为丰富多彩才有了交流的可能,因为交流才能够不断发展。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传统医药产生重大影响。时至今日,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色思维方式和诊疗优势的前提下,通过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吸取西医学的科学理念,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理论与实践,并自觉走向世界,在服务人类健康中逐渐被世界人民认可而发挥其应有作用。坚定中医文化自信要落实到行动上,就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努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打造中医药文化名片,并使中医药成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当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阐述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内容,作为与其他国家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中医药早已在“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心中落地生根。以中医药为窗口,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便多了良好的平台和场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传统医学是各方合作的新领域,中方愿意同各成员国合作建设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传统医学资源为成员国人民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增进健康和人类福祉、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未来,中医药学将通过不断开放创新发展,进一步成为促进各国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各方传统医药互学互鉴、携手应对公共卫生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处方”。

以守正创新的品格铸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对中医药的发展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要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正所谓“传承不泥古”,中医药的历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正因为受到不同时代学术和科技成果的滋养,中医药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中医药学的守正创新强调以中医为主导和本体,以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为支持,推动中医药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坚持以问题为中心,适当引进近现代自然科学的科研方法、思维模式,对中医药经典理论、思维模式、方剂药物展开研究是现代中医药重要研究方式之一,也是必要的方式。但是,要警惕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已然呈现的过分西化思维及极端的自然科学主张倾向,以致忽视了中医药学科发展过程中人文、社会、哲学等重要学科成分,造成了削足适履的局限和弊端。之所以“创新不离宗”,就是要坚持立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去发展。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核心,就在于中医学思维的规律。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医药学遗产,总结中医药治疗的独特思路与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诊治中的特色和优势,对于促进中医诊疗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学只要守住最核心的思维精华和价值观念,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运用现代医学成果,适度结合、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适度结合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传统中医药学的发掘、整理、研究、阐述和提高,同时也是对现代医学的丰富和发展,能更好地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坚持守正创新要发掘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勇攀医学高峰,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医学发展,将以恢复和增强人的自身功能、维持和提升人整体稳态水平为主要目标。中医药学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揭示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规律,成为人们治病疗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必将在现代医学体系建构中大放异彩。中医药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经验医学,其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中医药文献不断积累、整理、总结和提炼。系统整理中国古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医药和流散海外的中医古籍中具有原创价值的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将使中医临床经验的整理和文献数据的分析取得重大突破。利用中医药知识进行的技术再创新,即在充分解读中医药知识的指引和导向作用之后,通过现代科学对其实质性内容进行重新表达后,形成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例如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与中医体质学说结合密切的红外热成像仪、与中医五轮学说息息相关的眼象仪等。中医药学具有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宝贵特质,而当今疾病谱的变化、健康观念的改变、医学模式的变化都对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进一步大胆突破既有的框架,在理论、临床、方药等领域力求突破。

坚持守正创新要不断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水平。中医传统的诊断手法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古代中医学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而得。熟练掌握和使用得当,可以起到切实可行的诊断疾病的作用。可是单纯靠眼观、鼻嗅、询问病史和手指把脉的方法,很多时候都缺乏客观现实的物质依据。虽然中医诊断的有效性毋庸置疑,但对某些早期病变、病灶小、脏器功能未受到影响的疾病,完全依靠中医传统方法诊断,还是较为困难。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如彩超、CT、电子内窥镜、心电图等,直观、准确,大大延伸了医生的五官感觉,为中医诊断提供客观的、现代化的、能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依据。此外,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使得中医有了很多创新疗法,给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在保持原有技术目的和作用的情况下,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充分运用,对中药饮片的加工和炮制技术、鉴别方法和生产工艺以及中药的煎煮技术等进行改良和创新,将使其更好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如利用现代技术创新发明的中药浓缩颗粒饮片,具有清洁卫生、质量可控、剂量准确、疗效确切,以及易吸收、好携带、便于服用等优点。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为人类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