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传承教育

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汪红兵参加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日期: 2025-02-20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

图片5.png

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图片6.png

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汪红兵出席发布会,就雨水节气健康提示、中医治疗消化道疾病、情志调节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问:雨水时节降雨开始增多,空气湿气较大,中医认为此时应以健脾祛湿为主,请问在雨水节气应如何养生?有哪些祛湿健脾的食材推荐?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祛湿?

答:雨水节气天气回暖、降水增多,湿气也逐渐加重,容易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这时候健康保健的重点是在健脾祛湿,尤其是在南方。

中医认为,多甘少酸健脾阳,是雨水节气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应少吃山楂、乌梅等酸味食物,多吃大枣、山药等具有甘甜味的食物。但要注意少吃生冷、油腻、高糖等加重湿气的食物。

向大家推荐几款药食同源的食材:一个是薏米,可以跟赤小豆搭配煮水饮用。也可做成薏米红豆粥、薏米冬瓜汤等。另一个是山药,如山药排骨汤、山药小米粥、白扁豆山药粥。另外可适当吃些辛温的食物,如韭菜、香椿、葱等,有利于消化功能的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湿邪分为不同证型,不同人的体质也各有差异。例如,形体偏胖、大便粘滞、小便黄的湿热体质的人需要清热祛湿;畏寒怕冷、腹胀腹泻、疲乏浮肿的寒湿体质的人则需要温中散寒祛湿。

同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祛湿。例如,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舌质红没有苔的阴虚体质的人,使用温燥祛湿的药物或食物会进一步伤阴,导致虚火更旺,出现烦躁、失眠等症状。血虚体质的人也要慎用祛湿,女同志月经量少,面色萎黄,唇甲色淡,盲目祛湿可能会耗伤气血,使血虚加重。有些老人小孩体质较弱,也不能盲目祛湿,应先以健脾为主,扶正祛邪。

问: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聚会聚餐较多,有的人因为饮食、作息不规律引起胃肠道不适,请问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有什么好方法?

答:中医治疗消化道疾病注重辨证论治。饮食是调节脾胃的关键。

一是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饥或过饱,最好吃七八分饱,细嚼慢咽。

二是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有慢性胃炎或胃溃疡的人群应减少食用辛辣、油腻、过烫、腌制食品;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的人应减少浓茶、咖啡、酒精、碳酸饮料及土豆、红薯等易产气食物;胃酸过多要减少甜食、酸性食物的摄入,如柑橘、番茄等。

三是选择易消化食物,主食以软米饭、面条为主,蔬菜建议煮熟食用。另外针对肠道菌群失调、易腹泻人群,可以喝一些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帮助缓解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向大家推荐3个简易的中医外治法:

第一,饭后半小时后,顺时针打圈按摩腹部100圈左右,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胃部胀满疼痛以及便秘等症状。

第二,可以选取中脘、关元等穴位按摩,中脘是在剑突下和肚脐连线正中的地方,关元是在脐下三寸。用拇指或者食指指腹用力按压穴位1下,然后以顺时针方向揉按3下,一按三揉为1次,每穴操作30-50次,以感到酸胀或发热感为宜,早晚可各按压1遍。

第三,中药热熨法,用食盐、吴茱萸、麦麸等炒热,装入布袋中,热熨痛处20分钟,每天1-2次,缓解胃部疼痛。

当然还请大家注意,如果出现了持续剧烈腹痛、呕血黑便、严重腹泻等现象,要及时就医。

问:春节过后大家陆续进入工作状态,请问有哪些适合春季的情志调节方法,帮助大家保持良好状态?

答:中医认为情绪波动后容易导致肝脾失和,进而影响脾胃消化功能,比如生气后容易出现情绪不畅、胸胁胀闷不适、食欲下降、胃部胀疼等症状。

春季中医注重情志的调节,首先在起居作息方面,要保持情绪平和,应保持夜卧早起与天相应,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家里可增加绿植摆放,绿色环境有助于舒缓肝气。

其次要增加活动的时间,多接触大自然和阳光,选择温和有氧的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每天3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可促进气血循环排除湿气。

第三在饮食方面,春季饮食宜清淡,多吃绿色食物,如菠菜、芹菜、荠菜等,青色入肝有助于疏泄。

最后也给大家介绍一个代茶饮,适量的玫瑰花、茉莉花、菊花搭配使用,可以起到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