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传承教育

【鼓楼·专病】痛经像“渡劫”?中医急救包:艾灸+针刺,30分钟满血复活!

日期: 2025-07-09 来源: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很多女性朋友都会有痛经的经历,严重者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苦不堪言,患者朱女士就深受痛经困扰......

图片11.png

朱女士的痛经针灸急救记

盛夏北京,酷暑难耐,30岁的朱女士拖着行李箱,刚结束一场连轴转的出差。她揉着酸痛的腰,心里直打鼓:“这次月经怎么提前了5天?”还没等她多想,腹部开始传来锥刺般疼痛。

图片12.png

她蜷缩在酒店沙发上,脸色煞白如纸,冷汗直冒,急忙服用了两粒止疼药,但疼痛却依旧像潮水般一波波涌来。更糟的是,头痛欲裂,腹泻也接踵而至,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同事火速将她送到最近的鼓楼中医医院。

中医外治——艾火驱寒,银针通络

接诊的战杨医生一搭脉,眉头微皱:“气血凝滞,你最近是不是吃了凉?也没休息好?”朱女士猛点头:“出差时赶项目,天天喝冰咖啡提神……”随即,战杨医生诊察患者舌脉并询问平素相关症状,根据情况立即予艾灸治疗,并在朱女士稍放松后于血海、三阴交、气海、关元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图片13.png

朱女士只觉酸胀中带着一丝通畅,剧痛竟渐渐褪去,半小时后,朱女士在艾香中沉沉睡去,眉头终于舒展。醒来时,她惊喜地发现:“肚子不疼了!头也不晕了!”。战杨医生叮嘱道:“经期别贪凉,明天再来巩固一次,保你满血复活!”

第二天,朱女士特意请假复诊,再次治疗缓解痛经症状。治疗结束后,惊喜地表示:“现在疼痛感几乎没了,中医针灸可真神了。”

痛经不是“忍忍就好” 看中医如何“拆弹”

什么是痛经?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常被称作功能性痛经,也是青年女性常见的痛经类型,是指妇女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前提下,在行经期间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小腹疼痛,常呈痉挛性,下腹坠胀,伴有腰骶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原发性痛经的原因有因经期受寒或冒雨涉水,饮食寒凉所致,也有部分患者系长期熬夜,昼夜作息颠倒诱发。

痛经时吃布洛芬?

不如试试“人体暖宝宝”——艾灸!

一旦痛经发作,许多女性朋友会选择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缓解疼痛,虽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服用也会产生一定副作用。

中医治疗痛经方法多、疗效好,通过辨证论治内服汤药、针灸或艾灸均可起到良好的疗效,尤其是艾灸治疗痛经,操作简单方便,有着价廉效优的特点。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几种艾灸的常规操作方法及治疗痛经的常用穴位,受痛经困扰的姐妹们不妨试一试。

·艾灸操作方法

1.艾条灸

首先将艾条一端点燃,然后悬于施术部位皮肤之上2~3cm处,保持距离相对固定,对穴位进行熏烤,直至施术部位皮肤出现红晕而无疼痛和烧灼感为度,每日1次,一次20分钟,可手持艾条进行操作。

温馨提示:艾条灸以温和著称,患者可自由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单一体位施灸带来的不适。

2.温灸器灸

指将艾绒制成的艾灸材料放置于特制灸具或现有的代用物中进行点燃,进而对穴位局部熏烤的施灸方法。

温灸盒不仅操作简便,绿色安全,而且在治疗痛经患者时,增大了施灸面积,集中热力,加强对穴位的刺激,灸后可通调经脉、畅行气血,解除病痛。

·痛经常用艾灸穴位

临床上艾灸治疗痛经最常用的穴位分别是关元、三阴交、子宫穴、足三里穴、十七椎、神阙、中极、气海、八髎等。

1.关元穴

关元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有升阳补气、调理冲任之功效。该穴能益肾温补元阳、通调冲任二脉、行气活血止痛。

定位: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图片14.png

2.三阴交穴

三阴交为足三阴(肝、脾、肾)的交会穴,具有疏肝理气、养血调经之功效。

定位: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图片15.png

3.子宫穴

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可以起到通胞宫、化瘀滞、理气机、升下陷等作用,临床也常使用其治疗痛经等疾病。

定位: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有主治腹部诸疼痛,理脾胃,调气血之功效。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图片16.png

5.十七椎

十七椎为经外奇穴,靠近子宫位置,具有强腰补肾,主理胞宫的作用。针刺十七椎可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以治疗痛经。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俯卧取之。

图片17.png

专家信息

战杨 针灸科 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

周一、周四全天

(鼓楼中医医院北院区)

周二下午、周三周五上午

(鼓楼中医医院南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