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科尔沁草原微风拂面,当“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的院牌在晨光中映入眼帘,一股熟悉的使命感涌上心头。作为一名党员医生,经历了五年的期盼与守候,终于以援派干部的身份踏上这片土地,那些关于扎根边疆的誓言,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这一个月,我以全部的热忱和纯粹,投入对口支援的工作中,用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

管理筑基,守护安全底线。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立身之本;换上白衣,便应时刻铭记责任在肩。与医务科同仁深入检验科、放射科、血透室进行质控检查,审核急诊科、蒙医疗术科、五疗康复科住院病历,参加医技科室早交班和骨伤科四级手术前多学科讨论会;每一次细致的检查、每一次严谨的记录,都是对医疗质量管理责任担当的践行。立足岗位,将规范管理的理念融入日常运行的每一个环节,筑牢医疗安全防线,这既是医务管理者的天职,更是党员对“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最朴素的诠释。

科研攻坚,提升核心能力。白天,构思执行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确保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学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重点专科临床研究项目得以有效推进。深夜,反复打磨“前列腺结石体外碎石联合蒙药灌肠的临床研究”与“中药保留灌肠联合中医外治技术干预胃肠息肉术后复发”两份课题申报书。字斟句酌的背后,是一名党员医生对学术严谨的坚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升边疆医院科研水平是增强服务能力的核心路径。

学术搭桥,激发创新活力。学术是进步的阶梯,党员应做知识传播的桥梁。策划“党建领航·三地同心”京新蒙学术沙龙的那几天,文档里布满了专家信息、时间规划和部署方案,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让红色基因引领学术共融、智慧共享,是党员在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中应有的担当。参与蒙医正骨非遗传承展示活动,协助科教科筹办国家级非遗“蒙医正骨疗法”传承创新发展学术会及通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委会首届代表大会,推动蒙医药这一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是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发展方针的具体实践。

下沉基层,倾听草原呼唤。作为医共体办公室新成员,跟随医疗队前往乌兰敖道卫生院义诊,参与法库县域医共体深度调研,认真学习“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线上课程,起草《“北疆银龄·健康守护”助力旗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与《医共体内双向转诊患者绩效评分表》,是“乡村振兴,健康先行”理念最生动的注脚,也是对党员下沉一线、服务基层群众最真实的回响。

应急强能,筑牢生命防线。修订医院应急管理制度的那些日子,总让人想起草原上的天气;前一秒晴空万里,下一秒可能就暴雨倾盆。“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系统梳理医院应急管理流程,针对性撰写车祸重伤员批量救治、群体性食物中毒、核辐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个应急演练脚本,组织预演排练,力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升实战化应急处突能力,是为应对风险挑战、守护一方平安筑牢坚实的党员防线。

一月时光,步履匆匆却坚实有力。党员、医生、管理者,“三重身份”是光荣,更是不容懈怠的责任:以党性引领无私奉献,以医术守护生命健康,以管理提升服务效能。未来岁月,我将继续以党徽映照初心,以仁术传递大爱,以实干书写担当,在这片蒙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为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与学术水平,为守护草原儿女的生命健康,竭尽一名党员医生的全部心力——因为这份五载之约,值得用最赤诚的热血去浇灌,用最扎实的行动去兑现。
五年的期盼,终究不是一纸约定。“援蒙手记”上每一次落笔的瞬间,都是一名党员医生对草原的承诺。我的援蒙之行,正根植抽枝,静待繁花满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也终于有了最更真切的模样。

卜算子•援蒙月记
五载守初心,使命边疆系,赴约支援鉴赤诚,健康藩屏立。
党建领航程,仁术弘医义,月余耕耘惠草原,红色传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