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后患者复诊,诉服前药5剂后症状均缓解,遂继以保肝为目的口服中药治疗。
按:该患者三次就诊,危北海用药各有偏重,均能斐然见效,在于对病机的精准把握。其遣方用药,充分体现出先贤东垣先生甘温除热,健运脾阳,发散阴火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于内伤、外感发热的鉴别方法。 初诊时患者出现低热、恶寒及身燥口黏等症状,此处之发热,如东垣在《辨寒热》中所言“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是寒也,则如《辨阴证阳证》中所论“内伤饮食,则亦恶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据此,则“唯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饮食劳倦论》)。故危北海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结合患者阴虚体质,合入青蒿鳖甲汤化裁养阴除烦,再加入莲子心、百合、黄芩,以清因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独亢之“心火”,即东垣所谓之“阴火”。
二诊患者体温如常,诸症缓解,惟见中焦虚寒之象,遂在巩固疗效的基础上加荜茇、鸡内金、生山楂温运脾胃。
三诊时患者再次出现低热,但伴有流涕、咳痰,然危北海认为此乃虚人外感所致,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清宣肺热、驱邪外出之药。然而,此次亦见低热、恶寒、舌红苔薄黄等与初诊相类似症状,何故与初诊方药迥然?在《内伤外感辨惑论·辨口鼻》中东垣指出:“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症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多言,纵勉强对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唾……外伤风寒,则其外症必显在鼻,鼻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利,其言壅塞,气盛有力,而口中必和。”内伤与外感发热有诸多相似之处,临证还需详细追问病史,四诊合参仔细辨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蕊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编辑:高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