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夏季气候特点
夏季,指农历4—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共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夏季与其他季节不同的是,有一阶段呈现出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不仅气温高而且雨水多、湿度大,最为潮湿闷热。中医把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患病。
暑阳邪,性升散
暑邪侵入人体,见腠理开而多汗,体液减少,故而伤津
口渴引饮、尿赤便结、短气懒言、心烦闷乱
“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汪绮石·《理虚元鉴》
这里清楚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要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
夏季如何守护心脏
北京的气候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夏季气温高,人体血管易于扩张,血液畅通易行,此时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夏天昼长夜短,人们的活动量相对增大,睡眠也相应减少,天气炎热,出汗易多,这就使体内的消耗增多,血液循环加快,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即“逆夏气可伤心”。此时,如不注意加强对心脏的调护,则易受到伤害。
气候炎热
耗气伤津
正气衰弱
气血经络凝塞不通
心血管病发生或加重
“心与夏气相通应” ——《黄帝内经》
夏季是心脏病的高发期,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
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
忌肝火、生气焦虑、抑郁
忌心火,心烦懊恼、躁动不安
炎热之时,重在养心
做到心情平和,稳定情绪
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
1.饮食调护
适量补水:心血管病患者应注意主动补水、不宜过量、温热为宜。半夜醒来时可少量饮水(有研究表明冠心病在清晨易发作与夜间缺水有关)。
代茶饮:金银花+菊花+荷叶+莲子心
功 效:清热解暑、明目除烦
合理膳食:人体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在夏季最低,故夏季应以调脾胃为重,切忌暴饮暴食,尤其晚餐不宜过饱,避免增加胃肠负担而减少心肌供血。饮食宜低盐、低脂、多维生素,少油腻、荤腥、少辛辣。
推荐:新鲜蔬果、汤粥(绿豆百合莲子汤、冬瓜瘦肉汤、小白菜虾皮豆腐汤、丝瓜蚕豆汤等)
功效:清心祛暑、生津开胃
适度进补:夏令进补,重点在于益气养阴、健脾开胃、醒脾化浊,宜“清补”。
推荐:百合莲子银耳羹、粳米薏苡荷叶粥、凉拌西瓜翠衣
功效:养阴生津、化湿开胃
2.起居调护
顺应季节变化
合理防暑降温
适时适度锻炼
立夏后,中午1至3点气温最高,且此时处于午饭后,消化道血供增多,大脑血供相对减少,故应安排20分钟至1小时的午睡,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应注意。
空调需合理使用,室内外温差以小于8℃为宜。冲澡可带走部分体表热量,减轻燥热感,但需注意水温宜40℃左右,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采用淋浴方式最佳。
凌晨4点至上午10点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时间,因此若要进行体育锻炼,要避开这个时间段,以免发生危险。
3.精神调护
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诱因中,情绪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在炎炎夏季,尤其要注意:
精神安定
淡然处事
自我调节
欲求有度
平和喜乐
立夏以后,应该多做一些怡情养性之事:绘画、书法、垂钓、养花、棋牌、听音乐
(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姚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