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说来就来
夏天,说来就来。尽管还是初夏,但夏姑娘已经崭露头角。前几日还在20℃上下晃悠,转眼就奔30℃去了。感觉有点猝不及防。
说起夏天,“暑热”二字历历在目。汗多、烦躁、食欲不振、夜寐不安、气短、乏力、大便不畅、皮肤晒伤、中暑……想起来就觉得是个难捱的季节。
夏三月此谓蕃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蕃秀”,是形容万物繁衍秀美,茂盛华秀的景象。华实,是指开花结果。整句话的内涵是说,夏季,万物生命力十分旺盛。
什么是生命力呢?阴为物质,阳为活力。有活力的物质就是生命。如夏季,自然界雨水丰沛,温度升高,正是生命力最好的体现。
夏日自带八分暑
以前没学医的时候,就经常听一些老关节病患者说过:“我这关节疼,比天气预报还准呢,今天疼上了,明天准变天。”这话我相信不少人都听过。
事实正是如此:人是自然中的人,人体会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相呼应。不论我们是“以天为盖地为庐”,还是躲在家中“避寒暑”,自然界的变化都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是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
因此,夏天,即便我们天天在家-车-单位这样一个凉爽恒温的环境里,完全不在户外活动,也会受到自然界暑气的影响,自带八分暑气。
春夏养阳
有人说:中医总说春夏养阳。夏天都这么热了,不上火就不错了,难道还要温补一下?
事实上,养阳这件事,并不是这么理解的。
春夏养阳,是因为人体应自然界阳气的生长,自身的阳气也在生长壮大。
这就如同种植花木,在其生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精心地打理,浇浇水、施施肥、除除虫、松松土、晒晒太阳、避避风……
夏季养阳,就是我们作为身体的花匠,精心呵护身体的阳气,祛除虫害,规避暴晒与风寒,适当的给予营养补充。再简单点说,就是要保护阳气生长,不让他受到伤害,及时修复损伤。
这话说起来好像挺容易,然而在炎热的夏季,想要付诸行动,可不容易。
“养阳”VS“贪凉”
“养阳”和“贪凉”,简直是夏季不可调和的矛盾。
“趋利避害”、“寻求舒适”是人类的本能,促使人们在酷热的夏天,总喜欢亲近凉爽。因此冰棍、冷饮、空调房成了夏季必备的救生稻草。
然而这些寒凉的东西,恰巧是人体“阳气”生长最大的敌人。
每年夏天,都有不少朋友因为“冻着了”导致各种疾病,腹泻、发热、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甚至丧命。
难道想要兼顾“养阳”和“贪凉”,这么难吗?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无奈,而只是因为夏季“避暑”、“乘凉”的打开方式不对。
夏日实习的小帅哥
前两年的三伏天,有位帅气的实习生来我的诊室实习。
来的时候,我门诊已经开始,没有时间和他多说,只是示意他搬把椅子坐在身边。
尽管是三伏天,但我的诊室通常是不开空调,只开窗户的。
北京的温度固然没有南方那种难耐的酷热,但是夏天还是明显的热的。至少周围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在空调房里度过。
小同学初时开始如坐针毡,不停擦汗,到中午门诊结束,却变得神清气爽。
“热不?”我问。小同学一愣,随即道:“开始的时候觉得挺热的,后来觉得,好像不怎么热了。”
早上应该是比较凉快的时候,热的直出汗。忙了一上午,到了温度比较高的中午,反倒不热了?您知道秘诀在哪里吗?
寒包热,最难过
南方酷热地带的小伙伴们,不必来吐槽我了。我确实是生长在北方的人,没有经历过你们口中能“爆米花”、“煎鸡蛋”的那种温度。但是道理是相似的。
前面说到了,夏季人体自带八分暑气。此时就算我们宅在空调房里,但人体与大自然的气候感应是一致的。自然界阳气旺盛、暑湿蒸腾,人体也是如此。
空调房内,似乎温度更为凉爽,但寒凉迫使我们人体的皮肤、汗孔、血管等收缩,将夏季的暑热严严实实地锁在体内,于是这些不断酝酿的暑热没有出路,逐渐淤积,就使得人体感觉越来越热。这在中医里可以找到一个名词,叫做“寒包热”。
记得以前曾经给大家讲过一个经典案例。也是因为“寒包热”所致,患者在11月的北京,大部分人都穿着长衣长裤,加秋裤,薄棉外套的时候,穿着短裤T恤,凉拖露脚,面红耳赤,满头大汗的来就诊,主诉燥热难耐。
避暑乘凉的正确打开方式
避暑乘凉的正确打开方式,其实是出汗。
很多人觉得出汗不舒服,身上粘粘的。那么反过来想想,这些粘粘的汗出不来,粘滞在身体里,身体里的气血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很多人夏季口舌生疮、便秘痔疮、颜面痤疮、皮肤湿疹、头晕眼花、周身困倦……正是因为人体的热和湿以及代谢的废弃物找不到排出去的途径。
现在很多人都关注“湿气”,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常年处在空调房里,饮食贪凉,以致体内的暑湿不得出路,正是湿气重的一大诱因。
因此夏天一定要出汗,通过出汗,将人体内的暑热排出体外,也将人体旺盛的代谢产生的废弃物排出体外。
消暑不贪凉,出汗不过汗
其实想想曾几何时,没有空调、冰箱、冷饮的时候,人们用井水镇些瓜果,饮上一碗绿豆汤或是酸梅汤,都是很好的夏季消暑方法。这里的重点一在数量、二在温度。适度消暑,过度伤胃。
同样,出汗是夏季必备,但夏季过量运动,太阳暴晒,导致大汗淋漓也不是明智的选择。过量出汗,会导致人体气随汗脱,感觉疲乏无力,甚至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适当的出汗,及时补充水分就好。
用一个哲学的词汇表达,就是“中庸”,达到中正、平衡的状态,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