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文化科普

夏至时节养生宜顾阳

日期: 2021-06-28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

  夏至这天,日影最短,因此人们把这天称为"夏至"。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但并不是最热的一天。最热的时间段为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俗话说:"热在三伏",此时全国各地气温均达到最高点。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时节阳气最旺盛,养生的重点在于"养阳"。

  饮食方面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可过食热性食物,如烧烤、辣椒等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特别注意

  年老体弱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宜多吃冷饮,以免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荷;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过分贪凉饮冷,易导致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慢性咽炎患者,摄入冷饮,可引起咽部血管收缩,血流变少,导致局部的免疫力下降;婴儿应忌食冷饮,幼儿宜少吃冷饮,以免引起胃肠痉挛。

  起居方面

  起居方面,宜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夏季炎热,工作和锻炼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在河边或者湖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广播操,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即使开空调,室内外温差也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冬病夏治"三伏贴"

  夏季"三伏"是一年中最热时节,此时阳气最盛,机体阳气外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经络气血流通。故夏季借助自然旺盛的阳气,对冬季容易发病或症状容易加重的某些虚寒性疾病和虚性体质,通过温阳、益气、祛寒的治疗干预,来缓解控制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中医几千年来独具特色的传统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理气活血、补肾温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再发生等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春夏养阳""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念。"三伏贴疗法"借三伏天之炎热之气,激发和调动患者体内阳气,以祛除体内寒邪,从而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