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炙热的意思,小暑即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小暑后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全国大部分地区也进入多雨季节,因此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从中医理论讲,此时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饮食
小暑属长夏,阳热下降,水气上升,湿邪易困脾胃。此时要注意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饮食以淡补为主,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小鼓为您推荐小暑饮食三宝~
莲藕:能清热、养血、除烦。将鲜藕切片,佐以小葱清炒,味道爽口,有降暑效果。
黄鳝:性温味甘,属补性食物,有补虚损、除风湿的作用。
绿豆芽: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绿豆芽的热量很低,而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是适合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
起居
《黄帝内经》认为,夏季养生应与夏气相应。夏季闷热,昼长夜短,夜间相对凉爽,睡眠应遵守“晚睡早起”的原则,但忌熬夜,应在子时(23点至次日凌晨1点)肝经正盛、诸血归心之前休息。

运动
小暑时节,翘足舒筋,您不妨尝试练习导引养生。(锻炼时需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以防运动损伤)
从夏至开始,自然界“一阴初生”,到小暑节气时,阴气渐渐上升,生发的阴气和阳气相搏,故开始出现暑湿之气。翘足舒筋式中两手指尖向下而拄地,以练阳中之阴;下肢前伸及足尖勾伸,以练阴中之阳,此正应合了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相搏之象,能够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穴位保健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常感到心烦不安,疲劳乏力。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阳正气贵在温补脾肾。古语云:“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所以这4大穴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的要穴。

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多按摩这几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