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处暑,立秋后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时至处暑,酷热难熬的天气已到尾声。此时自然界的阳气由宣发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阴精阳气也处在即将收敛内养的阶段,故精神、起居、饮食等调摄皆须遵循“养收”的原则。
起居有常 情志安宁
此时气温渐凉,人们的起居应顺应天时,做到“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是为了肺气得以舒发,以防敛过致郁而成结。此外,秋主肺,易悲伤,悲忧过度易伤肺气,可导致咳疾发作或加重。这就提示我们,重视培养乐观的情绪,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不要被秋季肃杀之气影响,应通过情绪的调节舒畅,来保持肺气的清肃正常,以顺应秋季收敛的自然特性,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饮食有节 养阴润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秋季燥气当令,容易耗伤津液,故秋季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衄、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秋季饮食应以“养阴润燥”为基本准则。此时除了注意多补充水分,饮食以“酸、甘、润”为主,宜用清热生津、养阴润肺食品为主,如百合、银耳、莲藕、莲子、白菜、冬瓜、蜂蜜、鲜山药、白果、梨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
药膳饮食为大家推荐——银耳百合羹。

原料:银耳10克、百合50克。
方法:提前将银耳泡发并洗干净后备用,然后将百合洗干净后备用;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加入百合煮十分钟;再放入银耳继续煮至软烂;喜欢甜味的朋友还可以在出锅前加入适量的糖。
可以选择中药代茶饮作为处暑养生之品。药物可采用太子参、白术、麦冬、五味子等。其中太子参益气养阴,麦冬、五味子滋补肺阴,白术健脾祛湿,使滋而不腻。
加强保健 咽津点穴
咽津可以润脏养身,有“真液养真阴”之效。具体方法为:闭口,用舌尖紧贴上颚,继而舌尖向左右各转36次,待口中津生时,在作漱口状五六次,口津满时,分作三口咽下,此时心意应贯注小腹丹田,则津液随意识而降至丹田。

此外,还可以按揉承浆穴生津止渴。承浆穴位于下唇凹陷处,用食指指腹用力压揉,口腔内就会涌出分泌液。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用力压揉此处十余次,可有效缓解口渴的症状,普通人点按也可以达到预防秋燥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