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大妈最近因为咳嗽到医院就诊发现肺上长了个“瘤子”,医生建议顾大妈到放射科做“CT穿刺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便于治疗。这让顾大妈有了疑问,之前只听过放射科的CT检查,还是头一次了解到CT穿刺,这个技术能为她做什么呢?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白宇翔通过几个病例,带大家了解一项“针尖上的技术”——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
病例1:女,69岁,主因“发现血糖升高20余年,乏力6天”入院。入院常规胸部CT检查发现左肺结节。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行增强CT(均匀强化,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分别约41Hu、51Hu、78Hu),右侧卧位前入路穿刺活检,共取出组织2条。
病例2:女,72岁,自诉左侧胸痛1周,刺激性咳嗽,无明显咳痰,伴有活动后气促不适,当地医院CT检查示:左肺占位,肺内多发转移。现患者为求下一步治疗就诊我院。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行增强CT(不均匀强化,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分别约38Hu、62Hu、77Hu),俯卧位前入路穿刺活检,共取出组织3条。
病例3:女,71岁,2020年偶然发现右肺上叶阴影,未治疗,2023年3月复查发现阴影增大,无明显不适。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行增强CT(均匀强化,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分别约41Hu、55Hu、66Hu),左前斜卧位前入路穿刺活检,共取出组织2条。
术后病理均为肺泡腺癌,影像学表现符合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腺癌。
一、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是什么?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mnchioloalveolar cell carcinoma,BA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癌,属于肺腺癌的一个亚型。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BAC严格定义为沿着肺泡结构鳞片状扩散,没有基质、血管和胸膜侵犯的癌肿。目前肺泡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占比高达24%,一跃成为常见的肺癌类型。
BAC在发病年龄上与其他肺癌无明显差异,均为40岁以上人群高发;与原发性肺癌不同的是,BAC主要发生为非吸烟者,有研究显示仅有25%~50%的BAC患者存在吸烟史。
二、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影像学表现
BAC影像学表现主要可分为三种:孤立型、多发型和弥漫型,其中以孤立型结节在BAC中最为常见,占43%。
孤立型BAC发病率女性稍高于男性,在临床上此病多无症状,少数患者会有胸痛、咳痰、咳嗽等一般呼吸道症状。局灶肺纤维化、弥漫纤维化疾病为BAC发生的危险因素。
(一)孤立型BAC根据CT密度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1.Ⅰ型(单纯磨玻璃密度结节):在CT上表现为“纯磨玻璃”影,其病理基础是由于肿瘤是沿肺泡壁生长,肺泡壁因此增厚,并未有坍陷和闭塞出现。
2.Ⅱ型(混杂密度结节):在CT上多为“环晕征”,病理基础同样是存在磨玻璃样改变。以往文献中也提出,有50%~76%的BAC结节内可见“空泡征”、“支气管征”、“蜂窝征”,“空泡征”指在结节内有空泡样的透亮区域,“支气管征”指在结节内有小支气管影,“蜂窝征”指多个小泡聚集成蜂窝状、呈网格样。
3.Ⅲ型(单纯实性密度结节),此类结节多位于肺野外周或胸膜下,存在“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分叶征”“蜂窝征”等其他肺癌常见的征象。
(二)孤立型BAC的鉴别和诊断
1.结核球。有结核病史,病灶多位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多为直径≥2cm的单发或多发球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空洞、钙化常见,周围可见卫星灶和引流支气管。增强扫描多数无强化,其病理基础为干酪样坏死处周围的包膜无肉芽组织,若包膜有肉芽组织可表现为包膜样强化。持续随访多无明显改变。
2.炎性假瘤。多单发,形态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常有尖角状突起“尖角征”,是炎性假瘤包膜的黏连牵拉,可视为特征性表现。在病灶中间某一层面呈一侧边缘平直的刀切样变,或基于胸膜的方形征,具有较高特异性。增强CT见均匀强化,CT值升高较快、强化时间长。
3.肺泡腺瘤。多表现为肺外周的孤立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楚,增强CT可见病灶边缘强化。但目前认为肺泡性腺瘤的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
4.孤立性纤维瘤。表现为孤立性肿块,多边界清楚,可见分叶,CT平扫当瘤体较大时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瘤体较小时呈均匀、渐进性强化,瘤体较大时呈密度不均、不均匀强化,即特征性“地图样”强化。
三、放射科CT介入团队能为患者做些什么?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 是介入医生通过CT影像设计合适的穿刺路径、选择正确的穿刺点,安全地尽可能多的获取组织标本的一种手术方式。此项技术成熟,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操作,具有活检阳性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CT介入团队开展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通过与临床科室、病理学科密切协作,确保患者术中及术后安全,提高活检阳性率和疾病诊断的正确率,业务范围包括肺、纵膈、骨骼、腹腔及腹膜后、盆腔、四肢等全身多部位的穿刺活检,为患者提供了便利准确的检查,为临床提供了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