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文化科普

春已归来话养生

日期: 2024-02-05 来源: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春是一年的希望、一年的起点。春打五九尽,迎来六九头,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自这天起“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是从冬藏到春生的转化,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伊始。

立春不仅仅是开始这天,也指的是立春到雨水这一时间段。中国民间根据立春节气的物候变化,将这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正是,春风化雨解东风,万物复苏化寒封,蛰伏动物睁睁眼,探春望景继谋生,江水渐暖鱼儿悦,薄冰之下涌动升。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阳气生发,人体体表腠理缓缓打开,抵抗寒气、风邪的能力减弱,但“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初春天气变化较大,乍暖还寒,所以,天气开始变暖时不要马上脱去棉衣,还是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添衣物、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群更应该谨慎。“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年轻人穿衣也要下厚上薄,注意对颈、膝、足等部位的保暖。

图片1.png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春天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此时,我们应该早睡早起,规律起居,子时(晚上11时)之前上床休息。早起到户外走走,放宽步子,散散步,伸伸懒腰,做做八段锦、练练太极,使形体舒缓,摆脱春之困乏,促进身体气血运行、推陈纳新,促进人体阳气的生发。多做户外运动,与朋友家人一起踏青、爬山、放风筝,都是很好的选择,既使得精神愉悦、胸怀开畅,保持生机,与自然时令物候节气相应,又可以促进亲友感情升温,一起享受春的浪漫。

春季于五脏应肝,酸入肝而收敛,不利于阳气的抒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一定要投其所好。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食物。春天肝气旺过食酸味可助长肝气,木旺克土,肝气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少食酸味可以保护脾气不受克伐。甘味入脾,可补益脾胃之气,故可多吃一点大枣、山药、谷芽、麦芽等补脾养胃,增强机体防御。正因为此时脾胃容易受损,因此应少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减轻脾胃负担,如冷馔、粽子、油腻煎炸等物。老年人和儿童脾胃不足,更应注意饮食适量,不可暴饮暴食,饮酒适量,不可酗酒伤身。胃肠功能紊乱、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患者也容易出现因饮食不当而导致胃出血的。须知“逆春气,养长者少”。

春季肝气升发,也是高血压病病情容易反复和进展的时候,心脑血管疾病也容易在乍暖还寒的时候作祟。在春季气温回暖时,多变的气候也易导致受寒着凉,不宜过早将棉衣脱掉。“倒春寒”的特殊气候易使人体血管收缩,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要做好春捂防冻的工作。大喜大悲的情绪波动容易导致神经功能紊乱,诱发心血管病,保持心情平和、血压稳定,可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尤其要注意长期服用的药物如降压药、降脂稳斑药不能随意停减,更要定期体检,监测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健康问题,早诊早治早预防。春季也是流行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期,流行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流脑、诺如病毒、手足口病等要尽早预防。预防这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需要提前做好家居日常清洁,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也可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预防消化道传染病,则需要生熟食物分开处理和存储,饭前便后认真清洗双手,不喝生水,瓜果蔬菜要洗净,水产生鲜充分做熟之后再吃。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性哮喘等,一定要远离过敏原,随身携带抗过敏的药物,预防严重过敏事件的发生。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春天的前奏开始啦,让我们不负春光、不负韶华、不忘初心,一起来享受春天吧!

图片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