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进入流感高发期,儿童作为高危人群之一,其健康与安全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为了更好地指导公众正确认知流感并科学运用中医药知识进行防控,以下是关于中医儿科防治流感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了解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儿童是流感的高发人群及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每年流感流行季节,我国儿童流感罹患率约为20%~30%;在秋冬或冬春高流行季节,儿童流感年感染率可高达50%左右。儿童感染流感后可导致死亡,患基础性疾病的儿童的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健康儿童,但也有将近半数的死亡病例发生在健康儿童身上。因此,本病的早期干预,特别是在轻症阶段给予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措施对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对流感的认识
在中医学中,流感并非一个独立的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时行感冒”或“时行疠气(戾气)”的范畴。《黄帝内经》时期,流感就以“伤寒”为诊断,古人以“伤寒”命名一切外感病。明代医家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指出,这种异气即戾气,通过空气、接触即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措施。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公共场所、打喷嚏、咳嗽或接触病人后,要及时洗手。此外,还应避免与已感染流感的人密切接触,尽量避免前往人多拥挤的场所,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应该保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锌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此外,适量摄入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食物,如姜、蒜、辣椒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合理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提高免疫力也非常重要。孩子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此外,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过度运动,以免感冒。
中医药预防:中医药在预防流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汤剂、中药熏洗、艾灸等方法。中药汤剂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中药熏洗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杀菌、消炎作用的中药,如薰衣草、白芷等,用于熏洗室内空气,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艾灸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接种疫苗:在预防流感方面,接种流感疫苗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每年流感疫苗都会根据当年流行病毒株的变化进行更新,以提供最佳的保护效果。接种流感疫苗对于高危人群尤为重要,包括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治疗措施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孩子的病情和就诊史。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家庭护理:在孩子患病期间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温度湿度;鼓励孩子多喝水以补充体内水分;给予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
根据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诊疗方案及相关专家共识,儿童流感主要分为以下证型:
· 风寒束表: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或无发热、项背酸痛、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嗽等。治法是辛温解表,散寒止痛,基础方剂为荆防败毒散加减。
· 风热袭表: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微恶寒、咽痛、流涕、咳嗽、头身痛等。治法是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基础方剂为银翘散加减。
· 邪热犯肺: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咽痛,咳嗽,有痰,伴或不伴喘息,口渴喜饮等。治法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基础方剂为麻杏石甘汤加减。
· 邪犯肺胃:临床主要表现有恶寒发热、头身酸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治法是清肃肺胃,化湿和中,基础方剂为葛根芩连汤合平胃散加减。
· 气阴两虚: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纳少,咳嗽,痰粘,舌淡红,少津,苔薄,脉弦细等。治法是益气养阴,基础方剂为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中医外治特色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儿科还拥有丰富的外治特色,为流感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是中医儿科的独特疗法之一,通过手法刺激患儿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流感患儿,推拿可以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促进康复。
· 穴位贴敷:将中药制成的药膏直接贴敷在特定穴位上,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渗透到体内,我科开展退热贴以解表退热,止咳贴清肺化痰,具有良好疗效。
· 耳穴压豆:通过在耳朵上的特定穴位粘贴药豆,刺激耳部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在流感的治疗中,耳穴压豆能够有效缓解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
总之,中医儿科在治疗流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通过辨证论治和外治特色的结合,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这个流感高发的季节里,让我们携手中医儿科,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