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意为始降春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是大自然循环更新的一个重要时刻。雨水意味着天气渐暖,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下阳气的上升开始萌出嫩芽,表明日照温暖、早晚湿寒的早春景象开始真正出现。
《黄帝内经》有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思是说,春夏季节,阳气升发,万物生长繁茂,人体内的阳气也会相应地生发、增长。在此时节,万物开始萌动,气温逐渐回升,降水增多,天气多变,容易出现阴雨连绵、湿气较重的情况。这种气候特点容易导致湿气侵入人体,损耗体内阳气,阳气不足则温煦功能不佳,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身体健康。这一时期应格外注重养护和充实体内的阳气。
此时在养生方面我们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同时又要避免伤及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雨水节气,养生应以养护脾胃为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养脾胃。
1.穴位保健。按摩阴陵泉、足三里、中脘穴来调理脾胃、祛湿健脾。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用拇指指腹以中等力度点按或揉按阴陵泉穴,会感到较重的酸胀感,每次按揉3-5分钟;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用拇指指腹用力按揉,会感到较明显的酸胀感,每天按压1~3分钟即可;中脘穴位于前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用食指和中指并拢按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按揉,每次按揉5-10分钟,力度以舒适为度。
2.腹部按摩。腹部按摩也不失为保养脾胃的好方法,按摩或艾灸均可。腹部按摩是以肚脐为中心,两手掌重叠在腹部,先逆时针再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各100次左右,既可促进消化,也有助于腹部的保暖,健脾祛湿。若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胃胀等情况,可在背部至阳穴点压按摩3-5分钟,效果良好。另外,雨水也要注意保暖,其中背部、腹部、足部的保暖最为重要。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3.调畅情绪,养神定志。在神养上,《黄帝内经》提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总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舒缓形体,庭中漫步等方法,使精神愉悦,胸怀开畅,保持春天的生机,不要滥兴杀伐,多施与,多奖励,少敛夺,少惩罚,这些都是在精神上保养生发之气的好方法。
4.健脾疏肝养生茶。体质平和者可选择薏仁茶、荠菜粥。脾虚者推荐春生健脾粥:以小米、糙米、花生初芽、赤小豆初芽、核桃、薏仁、葵花籽、生姜、扁豆、板栗熬煮之后,随个人口味加入红糖或盐即可。芝生姜茶:雨水节气可予青芝3g、生姜3片、艾草3g煮水或泡茶饮,可达健脾疏肝,散寒祛湿之效。
每逢二十四节气变更前后,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年老、久病、体弱等人群往往会诱发宿疾或病情加重,建议规律饮食起居,适当锻炼,养阳收阴,调畅情志,以求阴阳平和,体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