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先进的置管技术,该技术通过外周静脉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作为一种广泛采用的静脉通路装置,在医疗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为众多患者提供了可靠的输液解决方案。
那么,置入PICC的患者能不能洗澡?居家期间又该如何科学的护理呢?今天,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王爽针对PICC的居家护理知识,为您进行专业详尽的讲解。
一、PICC的定义与原理
PICC技术通过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将导管精确置入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中。此设计旨在规避药物与手臂浅表静脉的直接接触,借助大静脉内快速流动的血液迅速稀释药物,从而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二、PICC的适用场景
(一)长期静脉输液需求。尤其适用于外周浅静脉条件不佳、穿刺难度大的患者。
(二)输注刺激性或高渗性药物。如化疗药物、高浓度葡萄糖溶液、脂肪乳剂及氨基酸溶液等,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反复输血需求。为患者提供稳定、可靠的输血通道。
三、PICC的优势
(一)减轻患者痛苦。减少频繁静脉穿刺带来的不适。
(二)延长使用期限。导管可留置长达一年,满足中长期静脉治疗需求。
(三)稳定性强。导管不易脱落,且不受患者体位影响,确保输液效率。
(四)保护外周静脉。有效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提升治疗质量。
四、居家PICC管路护理要点
(一)活动指导
携带PICC导管的患者可进行适度日常活动,如轻微家务和轻度体育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并发症风险。但需避免置管侧手臂进行大幅度甩动运动,以防导管受损或移位,如游泳、打羽毛球或网球等。同时,也不宜进行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此外,拖地、抱小孩或支撑起床等动作也可能会对导管造成影响,因此应尽量避免。
(二)沐浴时注意事项
携带PICC导管的患者宜选淋浴方式清洁身体,严禁盆浴及泡浴以防感染。淋浴前,需采取周密的预防措施。具体操作包括,使用家用保鲜膜于导管置入部位上下10厘米范围紧密缠绕3-4圈,并以胶带妥善封边,确保其密封效果。淋浴时,建议患者将置管侧手臂上举,同时尽量缩短沐浴时长,减少水分暴露。淋浴后,应立即检查置管部位的透明敷料,确认其是否因水分而松动或潮湿,以及穿刺点是否维持干燥状态。若观察到任何异常,如红肿、渗液等,患者需即刻就医,由专业医护人员更换敷料,确保置管部位的无菌与安全。
(三)日常起居与着装注意事项
穿着时,应选择袖口宽松衣物,避免压迫导管。鉴于PICC导管存在外露接头,易钩挂衣物,患者可采用清洁处理后的女士丝袜(去除袜头及松紧带部分)覆盖于外露导管上,以提供有效防护。穿脱衣物时,遵循先穿置管侧,后穿健侧的原则。脱衣时,遵循先脱健侧,再脱置管侧的原则。睡眠时,建议平躺或向未置管侧侧卧,避免压迫导管。同时,禁止在置管侧手臂上方扎止血带或测血压。
(四)导管维护与异常情况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应持续关注导管状态,若见导管外移、脱落,或穿刺点渗血、渗液、伴分泌物、手臂肿胀、体温异常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须即刻就医。
在进行CT或MRI检查时,除非使用耐高压导管,否则禁止通过PICC导管推注高压造影剂,以防导管破裂(检查前务必告知医护人员)。
患者需定期进行导管维护,通常每周一次,包括换药、观察外周血管内血栓情况、检查导管脱出与否,及穿刺点感染迹象等。此频率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处理静脉血栓、导管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维护时,请携带PICC护理手册,前往医院接受规范处理。
PICC技术的定期维护与正确居家护理对于保障患者健康和治疗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患者需严格遵守上述护理指南,携带PICC护理手册前往医院进行规范化处理,确保导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科学的护理与管理,PICC技术将为更多患者带来便利与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