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文化科普

【东方24节气·清明】清明时节养生宝典,调肝健脾防春病

日期: 2025-04-03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清明时节到来,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的副主任医师刘洋和主治医师李壮为您带来调肝健脾防春病的养生宝典。

清明时节,气温回暖、雨水增多,自然界阳气升发,正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中医认为,清明时节养生需围绕“疏肝、健脾、祛湿”三大核心展开,应注重调节情绪,通过踏青、聆听舒缓音乐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避免肝气郁结;饮食上宜清淡温和,减少生冷油腻食物,适量摄入山药、茯苓等甘味食材以养护脾胃;同时需防范湿邪侵袭,保持居室通风干燥,雨天外出注意防潮,日常运动以微微发汗为宜,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一、清明三款代茶饮

1. 菊花枸杞茶:  

材料:菊花12克,枸杞子12克。  

做法:沸水冲泡后焖5分钟,加冰糖调味。  

功效:菊花疏散风热,枸杞滋补肝肾,此茶可缓解眼干、头痛、耳鸣等症状。  

2. 茯苓薏米茶  

材料:茯苓10克,炒薏米15克,红枣3枚。  

做法;煮水沸腾30分钟,取汁代茶。  

功效:茯苓健脾宁心,炒薏米利水祛湿,红枣补中益气。此茶可改善乏力、水肿,尤其适合久坐少动、舌苔厚腻者。  

3. 陈皮山楂茶  

材料:陈皮15克,山楂片10克。  

做法:沸水冲泡后焖10分钟,调入蜂蜜。  

功效:陈皮理气化痰,山楂消食导滞,缓解春季食欲不振、腹胀,促进消化代谢。  

二、养生药膳推荐

1. 山药薏米粥

材料:鲜山药100克,薏米30克,粳米50克。  

做法:薏米浸泡后与粳米同煮至半熟,加山药块煮至软烂。  

功效:山药补脾肺肾,薏米祛湿,粳米养胃,此粥温和补、健脾养胃、增强免疫,适合老人、儿童及脾胃虚弱者,可预防春季腹泻。  

2. 荠菜豆腐汤  

材料:鲜荠菜100克,嫩豆腐200克,生姜3片。  

做法:荠菜焯水后与豆腐、姜片同煮10分钟,加盐调味。  

功效:荠菜清肝凉血,豆腐生津润燥,生姜温中散寒,全方可缓解肝火旺盛引起的头晕、血压波动。  

3. 百合银耳羹  

材料:干百合15克,银耳10克,莲子20克。  

做法:银耳泡发后与百合、莲子慢炖1小时,加冰糖调味。  

功效:百合清心安神,银耳滋阴润燥,莲子补脾止泻,三味合用可以缓解春季口干咽燥、失眠多梦,适合更年期女性及阴虚体质者。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三、穴位按摩:疏通经络,调畅气血  

1. 太冲穴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按摩法:每日早晚各1次,拇指按压3分钟,配合深呼吸,力度以酸胀为度。  

功效:疏肝解郁,调节情绪,缓解春季情绪烦躁、胁肋胀痛。  

2. 足三里

定位: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按摩法:用指关节顺时针揉按5分钟,或艾灸10分钟。  

功效:健脾和胃,扶正祛邪,增强消化功能,改善腹胀、乏力,饭后按摩效果更佳。  

3. 丰隆穴

定位: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侧凹陷处。  

按摩法:拇指点按3分钟,配合拍打小腿外侧。  

功效:祛湿化痰,适合痰湿体质者。  

四、居家保健小动作

1. 拍打胆经

步骤:站立或坐直,双手握空拳,沿大腿外侧裤缝线,从髋部到膝盖轻拍,每次50下。  

功效:刺激胆经运行,疏通肝胆,促进排毒,改善肝胆郁热导致的口苦、失眠,建议上午操作。  

2. 踮脚拉伸

步骤:双手交叉举过头顶,踮脚尖向上拉伸,深吸气保持5秒;呼气放松,重复10次。  

功效:拉伸膀胱经,促进阳气升发,缓解肩颈僵硬,适合久坐办公族。  

3. 揉腹促运化

步骤:平躺,掌心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揉100圈,促进排便,再逆时针50圈,缓解腹泻。  

功效:调理脾胃,促进胃肠蠕动,早晚各做一次,预防积食,尤其适合便秘、消化不良者。  

(如运动训练过程中有疼痛等不适感,应立即停止,如出现其他不适请及时就医。)

此外,清明时节还需警惕三类高发疾病:一是过敏性疾病,因花粉、尘螨活跃易引发鼻炎或皮肤问题,外出建议佩戴口罩,归家后及时清洁衣物;二是感冒,昼夜温差较大,需遵循“春捂”原则,尤其注意颈背、腹部的保暖;三是胃肠炎,湿邪易困阻脾胃导致腹泻,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减少消化系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