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只是身材焦虑的问题,而是全身器官的“无声抗议”。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谐音“我要腰”,旨在号召大家重视肥胖问题,了解科学减重的相关知识,降低肥胖及其并发症相关风险,为实现健康生活而共同努力。
中西医对于肥胖症的认识
“肥胖是百病之源”, 肥胖症作为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与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孕产妇肥胖会给孩子和孕产妇自身带来影响,儿童青少年肥胖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为了更科学地评估肥胖,临床上会结合多个方面来综合判定,比如体质指数(BMI)、体脂率(PBF)、腰围等。
体质指数(BMI)是目前判断肥胖的公认指标,BMI=体重(kg)÷身高²(m)。正常情况下,BMI在18.5至23.9之间为正常,24至27.9之间为超重,超过28则被认为是肥胖。体脂率(PBF)即人体脂肪质量占体重的百分比,男性PBF的正常范围是10%~20%,女性是18%~28%。如果BMI处在正常范围内,而PBF超标,则为隐性肥胖。腰围也是反映肥胖程度与健康风险的重要指标,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往往意味着内脏脂肪超标,而内脏脂肪超标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紧密相关。
中医学将肥胖归属于“脂人”“膏人”“肥人”等范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篇将人之肥瘦分为“有肥、有膏、有肉”。肥胖不仅是脂肪堆积,更是身体失衡的信号。中医认为,肥胖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归结为四大因素:饮食无节、运动不足、情志失和与脏腑功能衰退。
生活中,有人“一天三顿小烧烤”,有人“喝水都胖”,有人“压力越大,胃口越大”,体质不同,肥胖的病机不同,治疗方案自然也不同。《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所谓肥甘厚味即是脂肪、糖类等高热量食物,过多进食,易伤及脾胃,致其运化机能失常,湿热内生,留于孔窍肌肤,导致湿热型肥胖。《丹溪心法》提出“肥白人必多痰、肥白人多湿”,中年以后,人体生理机能由盛转衰,脏腑功能减退,运化不及,聚湿生痰,壅塞经络;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而导致痰湿型肥胖。《杂病源流犀烛》曰:“人之肥者气必虚”,“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过度安逸会导致神疲气乏,运动不足则使气血流通受阻,脾胃功能衰退,水湿运化不力,脂肪遂而堆积,出现气虚型肥胖。情志不和,如久陷焦虑、抑郁之境,会扰乱肝脏疏泄之职,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脾胃运化,代谢失常,精微不能输布,聚为膏脂,导致肝郁型肥胖。因此在临床中,多分为湿热型、痰湿型、肝郁型、气虚型四种进行论治。
湿热型:多见于青年人,因长期熬夜,饮食辛辣油腻,湿热内蕴而出现“油头垢面”,表现为面油光亮,口苦口臭,痘痘多,大便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痰湿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嗜食肥甘醇酒,加之代谢缓慢,易脂肪堆积腹部,痰湿内停,出现“大肚腩”、“游泳圈”,表现为腹部肥胖,肢体困倦,脘痞胸闷,舌苔厚腻,脉沉。
气虚型:多见于久坐人员,因长期静坐,缺少运动,导致气血运行迟缓,脂肪代谢缓慢,形成“虚胖”,表现为肥胖臃肿,肌肉松散,饮食如常或偏少,易于疲乏,气短懒言,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弱。
肝郁型:多见于抑郁焦虑者,因长期情志不畅,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出现“压力肥”,表现为情绪低落或烦躁易怒,腹胀便溏,胁肋胀痛,叹气得舒,失眠多梦,舌暗苔白,脉弦。可伴有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
科学减重四步走
第一步:吃饭要“耍心机”
精面换成杂粮:把白米饭换成“杂粮彩虹餐”主食:1拳头杂粮饭 +蛋白质(1拳头瘦肉/大豆制品)+蔬菜:双手捧起的绿叶菜(占餐盘1/2)。
改变进食顺序:先吃绿色菜→后吃肉→最后吃少量主食,细嚼慢咽,饱得更快!每餐七分饱,肉菜比例为3:7,这就有利于控制体重。
欺骗大脑:改用小号餐盘和小碗,利用视觉和心理欺骗大脑,增加饱腹感;眼不见为净,客厅别放零食,只吃新鲜食物,拒绝高糖高盐加工食物。
中医药膳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养生保健方式,在满足人们追求美味食物的同时,配合合理膳食,可以有效避免节食所致的头晕、乏力、低血糖等不良反应。药膳总体以健脾益气、化痰除湿为主,一般选用茯苓、陈皮、荷叶、赤小豆、薏苡仁、苦瓜等组成饮食方。
如湿热型可多吃清热利湿食物(黄瓜、苦瓜、芹菜、荷叶、绿豆),忌辛辣烧烤、酒精。痰湿型可多吃健脾利湿食物(薏米、赤小豆、冬瓜、山药),忌肥甘厚味、饮料。气虚型可多吃补气食材(黄芪、党参、莲子、红枣、龙眼肉),少食生冷,避免过度节食。肝郁型可多吃理气食物(百合、萝卜、香葱、荆芥、薄荷),少饮咖啡、浓茶等,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第二步:运动要“碎片化”
运动不是必须去健身房,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应兼顾不同类型的运动。一般情况,有氧运动是首选,能明显提高我们的代谢,消耗多余的热量。可以每天挤出各种碎片化时间进行运动,比如回家路上快步走(速度能说话但唱不了歌)、办公室做“椅子深蹲”(轻碰椅子就起身,10次/组)或睡前躺床上时,空中蹬车(30次/组)。每日坚持30分钟,微汗即可,忌久坐不动。
湿热质可选择耐力活动,如快走、爬楼、游泳等,适当增加出汗,帮助湿热排出。痰湿型和气虚型可选择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跑等,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津。肝郁型可选择爆发性运动,如拳击、踢毽子、网球等,通过运动来疏导不良情绪。关键要寻找和培养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方式,并多样结合,持之以恒。
第三步:生活方式“健康化”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既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四大基石”,也包括规律作息、劳逸结合、充足睡眠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我们也应学会利用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中药代茶饮制作方法简便,费用较低,可改善体质,适合日常饮用。
湿热型肥胖:荷叶冬瓜皮茶,由荷叶3g、冬瓜皮3g、茵陈6g、陈皮3g、莲子心3g组成,清热祛湿。
痰湿型肥胖:山楂决明子茶,由山楂9g、决明子15g、荷叶3g、薏苡仁15g、茯苓15g组成,降脂利湿。
气虚型肥胖:黄芽大枣茶,由黄芪5g、党参10g、炙甘草5g、茯苓15g、大枣2枚组成,补气健脾。
肝郁型肥胖:三花女神茶,由白梅花3g、菊花3g、玫瑰花3g、麦冬9g、山楂9g、桑葚9g组成,疏肝滋阴。
饮用贴士:每日1~2杯,饭后温服,女性避开经期。
第四步:针灸治疗“神助攻”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疗法、电针疗法、穴位埋线、耳针法、皮内针法、穴位贴敷法、拔罐法、刮痧法、灸法等,通过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脂肪分解;调节肠胃功能,使人产生饱腹感,延长胃排空时间,同时增强胃肠蠕动,从而达到减肥的作用。在寻求健康减肥方式的中,针灸疗法疗效肯定,简便安全,被称为“绿色减肥法”,已成为众多减肥法中最受欢迎的替代疗法之一。
埋线是一种受到广大群众青睐的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医生用专用的埋线针,根据患者的体质以辨证选穴,将可吸收的外科缝线埋入穴位中,从而达到更持久的穴位刺激,巩固临床的疗效。拔罐具有疏通经络、加快气血运行、调节水湿代谢的作用,选用天枢、中脘、大横、带脉、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发挥补益脾肾、调节水湿代谢的作用,能起到良好的减肥效应。中药膏膜由多种中药熬制而成,将其涂抹于腹部、腿部等脂肪堆积部位,通过透皮吸收,深入皮下组织,促进脂肪代谢,排除体内湿气与瘀浊,达到紧致肌肤、塑形减重的双重效果。
最后提醒大家,减重不是体重下降越快越好!中医减肥的本质是“纠偏”,通过调和人体阴阳实现健康状态。盲目过度不合理的节食减肥,会导致乏力贫血,脱发,女性月经量少、闭经等问题。每日能量摄入低于1200 kcal时,很难保证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的供给,且会导致肌肉流失,也难以坚持下去。只有结合“饮食+运动+药物干预”三维模式,做到合理膳食,食养有道,规律作息,才能循序渐进,科学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