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戴着口罩、帽子,神色匆匆地走进冉主任的诊室,语气惆怅地说道:“冉主任,我中风了,一早起来半边脸动不了了,刷牙漏水,眼睛闭不上,说话都漏气。”
经过冉主任的详细问诊及全面查体,发现患者并不是中风,而是周围性面瘫。
那么今天,就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种周围性面瘫!
一、周围性面瘫的典型症状
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称为面瘫,是面神经受损导致面肌瘫痪的一种神经缺损症状。而上文中患者便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最典型的症状: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不能顺利完成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丧失同侧面部表情。有的面瘫患者还会出现耳朵内部、耳后疼痛、听觉过敏,以及舌头前半部分的味觉减退的现象,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外耳道、鼓膜的疱疹。
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同于中风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其诱发因素为寒冷。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与季节更替存在相关性,冬春季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气温越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病率越高。面神经穿过颅骨狭窄的骨管,一旦发炎水肿,就会像“电线被压坏”,导致面部肌肉失控。
关键区分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or 中风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仅单侧面部肌肉瘫痪,无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或意识障碍。
中风(中枢性面瘫):额纹一般不消失,皱眉、闭眼等动作无异常,但会出现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讲话漏风等,常伴随肢体麻木无力、口齿不清、头痛或视力问题,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干预,刻不容缓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起病,通常3天左右达到高峰。其预后与发病初期处理密切相关:
及时就诊:医生会通过闭眼、鼓腮等动作评估面瘫程度,必要时进行头颅CT或MRI排除中风、肿瘤等疾病。适当时机可进行面神经的神经电生理(肌电图)检测,不仅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客观的面神经功能定量评估,还有助于面神经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决策以及预后评估。
用药:(1)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作用是快速减轻神经水肿,防止神经进一步损伤。
(2)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若怀疑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建议与激素联用。
护眼:因患侧眼睑无法闭合,使得角膜损伤和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应根据情况选择滴眼液或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同时应避免长时间看屏幕,外出佩戴墨镜防风沙。
注意,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急诊排查中枢性病变:
1. 双侧同时面瘫(警惕吉兰-巴雷综合征)
2.伴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排除听神经瘤)
四、针灸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中的作用
2018年中国针灸学会制定的《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贝尔面瘫》中建议针灸宜尽早介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急性期针灸干预治疗优于亚急性期干预。可有效提高面瘫的治愈率,缩短痊愈时间,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
五、预防:给面神经穿上“防护甲”
日常防护:避免冷风直吹面部(空调、车窗风口避开脸部)。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控制基础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更易神经受损,需严格控糖、控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面部停电”,虽然症状吓人,但大多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
该病具有自限性,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如果您发现自己或家人“面瘫”了,可以到北京按摩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必要时可住院治疗,科学防治,点亮康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