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文化科普

体重管理的那些事儿

日期: 2025-06-16 来源: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

体重管理这个话题,在过去的民众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特别引起关注的内容,茶余饭后的笑谈中人们可以从远到天南海北、国际政治聊到街坊四邻、婆媳关系,但唯独少有能够将体重管理、减肥、减重等聊得热火朝天的,哪怕真有一两个人拉出来这个话题,也会很快被其他话题所淹没。原因很简单,因为肥胖这个事儿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危害,人们了解的实在有限,而且冒然去聊这个话题,可能也会对一些体重控制不好的朋友产生误伤。因此不论是单位团建、组织活动,还是家庭聚会、私人party,体重往往是最被无视和忽略的话题。但有些事情,不是你忽略或者无视,就可以躲开的,现如今体重问题已然潜入千万家庭,开始威胁到每个人的健康与幸福。

好在随着国家卫健委宣布的“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的正式开展以及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体重管理、减重这些话题开始火热了起来。不但民众开始重视了起来,各级医院也都积极响应了国家号召并热火朝天的开始了各自体重管理门诊和病房的建设。今天,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外一科主治医师李征,借着这次春风,与您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为啥一个体重问题会严重到国家会亲自下场干预的地步。

为此我们捋一了下时间线,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了一跳: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已经提出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并明确到2030年要减少肥胖相关疾病过早死亡率的目标。

2019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了(2019-2030年)的《健康中国行动》,将"合理膳食"和"全民健身"列为重点,并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的阶段性目标,首次从国家层面系统性规划肥胖防控。

2024年3月国家卫健委宣布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肥胖防控提升至公共卫生优先事项。

2024年6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到2026年实现"肥胖率年均增幅下降10%"的核心目标。

2024年12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明确BMI分级标准(如BMI≥24需启动医学干预)、内脏脂肪CT测量阈值等临床规范,建立分级诊疗路径.

2024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2025年3月国家卫健委再次发布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5版)》,新增"内脏脂肪预警系统"和运动处方标准(如每周150-300分钟有氧运动+2-3次抗阻训练),强化体医融合干预措施。

2025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框架更新,将体重管理目标与慢性病防控深度绑定,提出到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增幅下降50%"的量化指标。

瞅瞅这一个接一个政策发布,能不能体会到国家层面的紧迫感?或许你可能会说,这有啥?国家每年都发布很多政策和文件,哪个不重要?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再看看具体数据给大家的震撼: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成人超重/肥胖率已经达到了50.7%,总人数突破5.5亿。

还没感觉对不对,我们来对比一下。

根据网上公开的2024年数据,整个欧洲的总人口数约为7.4亿左右,以德国、英国、法国为主的西欧总人口约为1.96亿,南欧为1.51亿,东欧2.88亿,北欧人口1.07亿。这么一对比我们的超重/肥胖人口的恐怖是不是已经很让人震惊了?别急还有更震惊的,大家要知道按目前网上公开数据显示,美国和俄罗斯的总人口才4.87至4.91亿左右,我们的超重/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美国、俄罗斯两国人口总和了,这个数据有多么可怕可想而知了吧。而且以目前的增长趋势如果不干预的话,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65.3-70.5%,儿童肥胖率将达31.8%,也就是10个成年人里,只有3个体重正常,10个儿童里,只有不到7个体重正常,到那时候,我们的超重/肥胖人口将突破6亿,这严重到什么概念呢?举个不恰当的例子,1839年虎门销烟时,清朝的鸦片吸食率的主流估算集中在200万-400万人,按照当时清朝人口约4亿算,也就是0.5%-1%,而这已经让林则徐惊呼“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了。1%不到的吸食鸦片人口占比所可能导致的国民身体素质下降已经让当时的清朝惊惧不已,再想想我们如今的50.7%和未来可能达到的70.5%。况且肥胖已经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国民身体素质的前景实在无法不令人堪忧。更何况因超重/肥胖会导致每年产生天价医疗费用投入,这将会成为压在每一个人中国人健康上的大山,这可绝不是危言耸听,目前数据显示肥胖相关医疗费用2024年支出约3000亿元,到了2030年预测将会达到4180亿元,可占全国医疗支出的21.5%。

看完以上的惊人数据,100多年前那位传说中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所高呼的“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不知是否会在你耳边回响。

谈完了体重问题为啥会严重到国家下场干预的原因,其实也就是对社会和国家的危害后,那么我再来谈一谈体重问题对个人的危害,也就是为什么你需要重视超重和肥胖,毕竟虽然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对于个人与家庭来讲,身体健康也是重于泰山的。

对于肥胖和超重,其首先带给个人的危害即为身体器官的机械性压迫和占位效应,即:体内脂肪组织过度堆积时,通过物理性挤压或占据空间,对周围组织、器官或结构产生的不良影响。占位效应最常见的莫过于气道与呼吸系统,比如颈部脂肪组织堆积引起的打鼾甚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机械性压迫部位则相对比较多,以下就是常见的受累部位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

(1)内脏组织如肝脏、胃肠道、肾脏被挤压从而分别产生相应症状或疾病:a.脂肪肝、肝炎、甚至肝硬化b.腹胀、便秘、胃食管返流c.尿失禁等泌尿系统疾病;

(2)胸腔及心血管系统压迫如肺和心脏可产生:a引起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发展为肥胖低通气综合征b增加心衰和心律失常风险;

(3)关节与骨骼压迫从而可能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

(4)神经与血管压迫从而可能引起腕管综合征、增加静脉血栓或动脉供血不足风险。

看到以上列举的一系列问题,是不是有点头大了,别慌,这只不过是超重/肥胖引起的最基本物理层面危害,因为它还有其他更高维度层面的危害即诱发一系列慢性并发症。超重/肥胖通常会伴随人体的糖代谢紊乱如产生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征,还会引起血脂异常、高血压、慢性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痛风和肿瘤相关风险,有数据显示中国超重患者中至少70.7%的人至少合并了1种并发症,这在肥胖人员中则为89.1%。

看到这是不是已经有点坐不住了?别急,因为除了以上的方面的危害外,超重/肥胖还有精神方面的更大危害,即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个危害可不像前两个那么温和,因为他们即使发挥危害,可能还给你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过渡时间,而心里层面问题有些时候更加迅猛。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2013-2018年数据显示,身体圆度指数(BRI,反映腹部肥胖)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当BRI超过 6.7 时,自杀意念患病率急剧上升。肥胖女性的抑郁症风险比正常人群高 30%,BMI 每增加 10 个单位,自杀风险增加 22%;中国大学生研究表明,III 类肥胖(BMI≥35)女性的自杀风险(校正 OR=2.05)和自杀企图史(OR=3.55)显著升高,而男性超重 / 肥胖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但自杀企图史与超重显著相关(OR=2.58)。

看到这不少人是不是已经冷汗直流了?没想到个简单的超重/肥胖能够掀起这么大风浪,生活中有些事那真的是不上称没有四两重、上了称一千斤都打不住啊!

经过我们这篇文稿从政策到文献的数据对比,如果大家读后能够正面认识我国超重/肥胖的现状、危害和可怕,并且认真的去从自身到劝导身边的朋友、亲人去主动地进行体重管理,为自己的身体健康与未来幸福去改变,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份贡献,那么我们这篇文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体重管理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相信通过国家的引导以及每个人的努力,大家都能够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1.2025年全民营养周:中国肥胖防控重要信息(China Obesity Fact List)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

2.肥胖症中国诊疗指南(2024年版)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3.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China[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9(7):446-461.

4.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

5.iCatalán V, Gómez-Ambrosi J, Ramírez B, et al. Increased expression levels of PIEZO1 in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i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are triggered by mechanical force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ion. Mol Med. 2024;30(1):255. Published 2024 Dec 20. doi:10.1186/s10020-024-01008-1

Copy

6.Sun JY, Su Z, Yang J, Sun W, Kong X.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modulating effect of perirenal adipose tissue on hypertension: Physical compression, paracrine, and neurogenic regulation. Life Sci. 2024 Apr 1;342:122511. doi: 10.1016/j.lfs.2024.122511. Epub 2024 Feb 22. PMID: 38387699.

7.Sun Z, Gepner BD, Lee SH, Rigby J, Cottler PS, Hallman JJ, Kerrigan JR. Multidirection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onstitutive modeling of human adipose tissue under dynamic loading. Acta Biomater. 2021 Jul 15;129:188-198. doi: 10.1016/j.actbio.2021.05.021. Epub 2021 May 25. PMID: 34048975.

8.Ye MY, Zhang D, Wu L, Gao JZ, Yi QM, Chen JJ, Luo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roundness index (BRI) and suicidal ideation: evidence from NHANES 2013-2018. BMC Psychiatry. 2025 Apr 17;25(1):395. doi: 10.1186/s12888-025-06834-z. PMID: 40247242; PMCID: PMC12007211.

9.Siau CS, Lester D, Lew B, Kõlves K, Huen JMY, Gunn JF 3rd, Sun Chen W, Ibrahim N, Fariduddin MN, Koo HC, Jia C, Prawiromaruto IG, Chan CMH.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uicidal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Seven Regions of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sia Pac J Public Health. 2025 Mar;37(2-3):281-289. doi: 10.1177/10105395241311134. Epub 2025 Jan 4. PMID: 3975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