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步入夏季,一些朋友的汗脚又开始伴随着特殊的味道作祟,惹人烦。
足癣,又称为“脚气”“香港脚”,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不仅导致瘙痒、脱皮,还可能引发细菌感染甚至丹毒。而随着闷热夏日的来临,潮湿的环境成为真菌滋生的“温床”。今天小鼓为您解析防治策略,伴您“足”渐安稳过夏季。

当心以下症状,警惕中招!
水疱型:足底、趾缝密集小水疱,瘙痒剧烈,抓破后渗出液体。
糜烂型:趾缝皮肤发白、浸渍糜烂,散发酸臭味。
角化型:足跟、足缘皮肤增厚、脱屑,冬季易皲裂疼痛。
当心,小足癣恐引起大问题
丹毒——足癣的继发感染:
当足癣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能引发丹毒这一凶险并发症。丹毒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真皮浅层淋巴管引起的急性炎症,典型表现为足背或小腿突发「红肿热痛」:皮肤呈现火红色斑块如玫瑰花瓣,边界清晰隆起,触之灼热疼痛,常伴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治疗需及时使用抗生素,中医辨证一般属火毒夹湿,可配合金黄散外敷、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等内服。预防关键在于避免搔抓足癣皮损,趾间糜烂者可用黄连油纱条隔离保护。
癣菌疹——真菌引发的过敏警报:
机体感染真菌后,皮肤癣菌代谢产物入血产生超敏反应,导致的常以汗疱疹型皮损多见,也可呈湿疹样、多形红斑皮疹为表现的继发性皮肤病,常见于足癣急性发作期。典型表现为手足对称性突发成簇水疱,疱液清亮如露珠,伴剧烈瘙痒;严重者可波及躯干呈现环状红斑。
区别于真菌直接感染,癣菌疹皮损处真菌镜检为阴性,但原发足癣病灶检测阳性,治疗需双管齐下:使用特比萘芬等药物控制原发真菌感染,配合口服抗组胺止痒药物,必要时联合糖皮质激素药物,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中医采用祛风除湿法,常用消风散加减。特别提醒出现此类皮疹时,切忌使用刺激性药膏,可用马齿苋鲜品捣汁冷敷缓解。
确诊足癣不要慌,合理用药要区分
对于皮损干燥的轻中度患者,局部外用药膏即可,如达克宁乳膏、派瑞松乳膏等;如病情较重,皮损范围较大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
中医治癣有优势,内服外治展奇效
中医称足癣为“脚湿气”,湿热下注、虫毒侵袭是核心病机,如人体虚弱,脾胃之气不足,脾虚生湿,湿蕴郁热,湿热抟结下注,而生足癣,闷热夏季,雨季外湿引动内湿,更加剧病情。中医药治疗具有显著优势。
口服药物法
可以选用四妙丸,如久治不愈者,需要注意扶正,健脾利湿,可选用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等。

推荐两组代茶饮,增强体质防复发。①赤小豆薏米汤(赤小豆30g、炒薏米50g)。②茯苓山药粥(茯苓15g、山药100g)。
中医外治法
急性期尤其是糜烂浸渍时治疗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可外用足光散、复方黄柏液等,对于干燥性足癣,可以选用龙珠软膏、丹皮酚乳膏等。另外,外洗处方可以选用苦参、地肤子、马齿苋、白鲜皮、蛇床子、黄柏、白矾等,如皮损浸渍者可选用甘草油联合祛湿散外敷等。
雨季防癣需谨记 足部干燥管理
① 穿凉鞋或透气的网面运动鞋,备两双鞋交替使用。
② 雨鞋内垫吸汗鞋垫,回家后立即用吹风机冷风档吹干足缝。
科学清洁消毒:
① 每日用硫磺皂洗脚,重点搓洗趾缝,洗后彻底擦干。
② 鞋袜用60℃以上热水烫洗,或喷洒1%特比萘芬溶液消毒。
足癣虽非重症,但雨季易反复发作,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优势互补:西医快速杀菌,中医调理体质减少复发。若出现足部瘙痒、脱皮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牢记“干燥、透气、清洁”六字诀,助您远离“脚气”困扰,清爽应对潮湿雨季!
温馨提示您:糖尿病患者、免疫低下人群患足癣后易继发感染,建议尽早就诊。孕妇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可优先选用中药外洗等温和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