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症,俗称“尿床”,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现象。尽管这在幼儿时期较为常见,但如果持续到学龄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和社交发展。许多家长对遗尿症存在误解,认为这只是孩子“懒”或“不听话”的表现,但实际上,遗尿症可能涉及生理、心理或遗传因素。本文将从医学角度解析小儿遗尿症的原因、治疗方法及家庭护理策略,帮助家长正确应对这一问题。
一、什么是小儿遗尿症?
如果一个6岁的孩子,去爬了一天的山,晚上到家后,很疲惫,喝了好多水,就沉沉的睡了。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孩子尿床了,这属不属于小儿遗尿症呢?答案是:不属于。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把遗尿症定义为:5~6岁的儿童每周至少发生2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症状,7岁及以上的儿童每月至少尿床1次,并持续3个月以上,没有明显精神和神经异常。
所以,我们的定义,对年龄和遗尿频率,持续时间都有标准,符合要求,才能怀疑是小儿遗尿症,并不是偶尔的一次就能诊断的。
我们通常将小儿遗尿症分为两大类:
(一)原发性遗尿症:
指儿童从出生后,一直遗尿至今,也就是从未出现连续6个月夜间不遗尿的时候。
(二)继发性遗尿症:
指儿童在已经能够控制排尿至少6个月后,再次出现遗尿现象。
二、小儿遗尿症的常见病因
遗尿这个病的病因有很多,有时是单一原因,有时是多种原因叠加。
(一)遗传
如果父母一方有遗尿史,孩子遗尿的概率约为40%;如果双方均有遗尿史,概率可高达70%。
(二)生理因素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夜间尿量过多;膀胱容量较小或功能未成熟,无法储存整晚的尿液;睡眠过深,难以感知膀胱充盈的信号,导致无意识排尿。
(三)心理与社会因素
学业压力增大,社会家庭的环境改变,社交问题,都会引起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出现尿床。
(四)其他医学原因
尿路感染;糖尿病;便秘;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脊柱裂)。
如果孩子到了5岁以后,仍旧频繁遗尿,就要前往医院检查,医生会通过问诊、体格检查、尿液检查以及必要的医学仪器检查,判定孩子的遗尿,到底属于以上哪种原因引起,然后对症治疗。
三、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方法
治疗遗尿症需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常见方法包括:作息饮食调节,行为治疗,觉醒训练,心理治疗,药物干预。
(一)作息饮食调节
患儿白天正常饮水,避免含咖啡因,茶碱的食物或饮料;晚餐宜早,且清淡、少盐少油,睡前2小时避免大量饮水。
(二)行为治疗
养成白天规律排尿,临睡前避免过度兴奋;睡前小便,排空膀胱的生活习惯。
(三)觉醒训练
这一点并不是家长每晚定闹钟将孩子抱起来小便,而是让孩子在感知膀胱充盈至即将排尿时,将孩子从睡眠中完全唤醒至清醒状态下排尿,一般配合警铃疗法同时进行。
(四)心理治疗
全家明确,遗尿不是孩子的错,避免指责患儿,要鼓励其正常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减轻心理负担,积极治疗。
(五)药物治疗
就医后,由医生根据病情添加不同药物。
四、祖国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良策
中医认为遗尿多与膀胱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多见。辨证分为肾气不足、肺脾气虚、心肾失交、肝经郁热四型。以温补下元、固摄膀胱为主要治疗法则,采用温肾阳、益脾气、补肺气、醒心神、固膀胱等法,偶需泻肝清热。
中医治疗分内服与外治:
内服,主要是在医生辨证后开具的汤药。外治,包括针灸、推拿、耳穴等治疗。
五、家长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一)遗尿症会自愈吗?
答:遗尿症具有自愈倾向,在生长发育期,每年约有15%的遗尿症儿童自愈。但最终仍有1%-2%儿童遗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早期干预可以加速康复,减少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二)哪些婴儿时期的行为,会增加其年长后遗尿症的发生风险?
答:调查显示,尿不湿的使用率和小儿遗尿的发病率相关。幼儿尿不湿的使用时间越长,遗尿的发生率越高。
(三)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小儿遗尿症的发生率么?
答:母乳喂养和良好培养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成员和谐关系,有助于预防遗尿的发生。
六、结语
小儿遗尿症是常见的发育问题,多数情况下并非疾病,而是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致。家长应理性看待,避免过度焦虑或不当惩罚。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家庭支持,大多数孩子最终能够克服这一问题。如果您的孩子长期尿床,建议尽早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最后,一定要记住,理解和耐心是帮助孩子战胜遗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