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热播剧《长安的荔枝》再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传奇故事,岭南佳果荔枝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荔枝作为炎炎夏日深受大众喜爱的水果,不仅美味可口,还浑身是宝,有着独特的中药价值。下面小鼓就为大家揭开荔枝的中医药奥秘。

一、药食同源——果中美玉
荔枝在中医典籍中被誉为“果中美玉”,其味甘、微酸,性温,归脾、肝经。《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气味纯阳,其性微热。”温热的特性使得荔枝具有多种独特的养生功效。
果肉:温养中焦的补益之力
· 补脾——改善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食欲不振。小孩子因脾胃虚寒不爱吃饭的情况时,少量食用荔枝可以增进食欲;
·养肝血——缓解血虚心悸、头晕目眩。女性在经期后,若因失血出现气血亏虚,可适当吃些荔枝来补充气血,改善身体状态;
·安神益智——含天然多糖对大脑组织有补养作用,改善失眠健忘。
荔枝壳——天然的“灭火器”
与果肉的温性相反,荔枝壳其性凉味苦,含黄酮类(槲皮素、芦丁)、皂苷等抗炎物质。
·传统用法:煮水解热,取5-6个壳加500ml水煮10分钟,饭后温饮可缓解果肉引起的口干咽痛。
·外洗疗疮:煎水湿敷可缓解湿疹、痘疮。此即“原汤化原食”理论的体现(荔枝壳通过“以寒制热”中和果肉温性)。

荔枝核——行气散结的良药
荔枝核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其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行气散结、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疝腹痛、睾丸肿痛、气滞血瘀型痛经等病症。
在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比如治疗寒疝腹痛时,常将荔枝核与小茴香、橘核等药材一起使用。
二、食用指南:避开“三把火”与“荔枝病”
荔枝的“有缘人”与“无缘者”
·宜食人群:脾胃虚寒(食冷腹泻)、气血虚弱(面色苍白、手足凉)、产后虚羸者。
·慎食人群:阴虚火旺(舌红少苔、五心烦热)、湿热内蕴(口苦苔黄腻)、皮肤病未愈者。
上火的科学本质与应对
所谓“一颗荔枝三把火”,是因体质偏差或过量食用导致,荔枝温热之性助内热,引发口舌生疮。
灭火三法:
一是盐水浸泡:去壳果肉淡盐水浸30分钟,或食后饮淡盐水;
二是配伍寒凉:搭配绿豆汤、冬瓜汤食用,平衡寒热;
三是荔枝壳煮水:最契合中医理论的解热法。
致命的“荔枝病”警示
荔枝病是因短时间内大量食用荔枝,导致机体糖代谢紊乱的急性疾病,医学上称为“低血糖急性脑炎综合征”。
食用安全指南:
健康成人 ≤300g(约10-15颗) 避免空腹食用
儿童 ≤5颗 饭后1小时食用
糖尿病患者 ≤3颗 监测餐后血糖
三、古今验方:从宫廷到民间的智慧
经典药膳:
·荔枝炖鸡(温补脾阳):
做法: 荔枝肉20颗+半只鸡炖煮。
·荔枝麦冬银耳汤(养阴润燥):
做法: 荔枝肉8颗+麦冬10g+百合10g+银耳;
·荔枝酒:护心降尿酸的秘方
做法:鲜荔枝肉500g+米酒1000ml浸泡七日。

岭南千年的中医智慧,食荔之道,贵在明体质、知配伍、懂节度。只要通过合理搭配和适量摄入,就既能享受荔枝的美味,又能避免其温热之性带来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