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文化科普

【鼓楼·科普】上蒸下煮三伏近,冬病夏治正当时——三伏养生指南

日期: 2025-07-09 来源: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夏至三庚数头伏”,随着天气越来越炎热,我们也即将迎来2025年的三伏天。这一时期是全年气温最高、湿度最大、阳气最盛的时段,也是驱散体内陈年寒邪、强壮生命之火的绝佳时机。此时体内阴寒之气被旺盛的阳气压制,易伏藏于体内深处,看似酷暑难耐,实则寒邪最易被“连根拔起”。

此时自然界中阳气最鼎盛、发散最彻底,人体亦顺应自然,体内阳气大量升腾、外浮于体表。高温促使人体毛孔张开,汗液外泄以调节体温。这种“开泄”状态,使得人体气血充盈于体表,经络通畅,许多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老慢支、哮喘、关节炎(老寒腿)、过敏性鼻炎、胃寒腹痛、痛经等,其根源往往在于体内阳气不足,寒、湿、痰、瘀等阴邪伏留,冬病夏治正当时,三伏天借助自然界强大的阳热之气,通过特定的方法(如三伏贴、艾灸等),能最有效地温补人体虚损之阳,强力驱散深伏的阴寒病邪,达到“冬病夏治”、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养生智慧。

顺天时,养阳气,祛寒湿

三伏天人体阳气外浮,气血运行旺盛,毛孔开泄,但同时湿邪、暑邪、寒邪(尤其是空调、冷饮所致)也最容易入侵。因此,如何保护、利用好这旺盛却易耗散的阳气,重点在于“养阳”、“避暑”、“祛邪”。

1.扶阳驱寒,冬病夏治:

三伏贴/灸:这是最典型的“冬病夏治”方法。在特定穴位(如肺俞、脾俞、肾俞、大椎、足三里等)贴敷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的药物,或进行艾灸,借助自然界和药物的双重阳气,温通经络,驱逐体内伏藏的寒邪、痰饮。

适度晒背:人体背部是阳脉之海—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走行所在,选择在早上9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晒背是“天之阳”温煦“人之阳”的好方法,时间15-20分钟即可,避免暴晒中暑。

温饮护脾阳:即使天热,也尽量喝温开水、热茶,要严控生冷寒凉。过度食用冰镇饮料、冰淇淋、大量生冷瓜果如西瓜、甜瓜、梨等,会严重损伤脾阳,导致寒湿内停,引发或加重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痛经等问题。

护要穴:尤其注意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后颈(大椎穴)、肚脐(神阙穴)、腰腹(命门、肾俞)、脚踝(三阴交)等易受风寒侵袭的要穴,可随身带一件薄外套或披肩。

2.健脾祛湿,畅通气机:

三伏天湿气重,易困脾,饮食宜清淡为主,避免肥甘厚味、油炸烧烤,减轻脾胃负担。可以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冬瓜、丝瓜、山药、莲子、茯苓、芡实等。适量食用羊肉、牛肉等温性肉类,采用炖、煮等方式,避免油腻煎炸加重湿热。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柔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达到微微汗出即可,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湿衣。

3.清心防暑,顾护津气:

炎热夏季大量出汗易伤津耗气,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淡茶水如绿茶、菊花茶,适当喝些常温的绿豆汤、酸梅汤以清热防暑。高温易使人烦躁不安、情绪波动,不利于阳气潜藏和气血平衡,更需保证充足睡眠,心情平和,戒怒戒躁,也可通过听舒缓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调养心神,均有助于养心护阳。

把握三伏,养阳固本

三伏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调整体质、祛除沉疴的宝贵时间窗口。理解“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中医智慧,顺应天时,科学养生,重点在于保护阳气、温养脾胃、慎避寒湿、静心调神。通过合理的衣食住行安排,必要时借助三伏贴、艾灸等中医外治法宝,我们就能有效利用这30天的“天地熔炉”之力,为身体注入满满的阳气能量,增强体质,减少冬季病痛,实现“冬病夏治”的美好愿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把握三伏,固护阳气,即是守护健康的根本。

2025三伏时间表 速速收藏

2025年初伏(7月20日-29日)、中伏(7月30日-8月8日)、末伏(8月9日-18日)。

三伏贴治疗,在呼吸系统疾病如反复感冒、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消化系统如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以及关节冷痛、痛经、月经不调、亚健康调理等方面均有很好疗效。作为“冬病夏治”的重要一环,治疗时还需根据个体体质辨证选穴,定制专属“三伏养生方案”,为您的阳气添柴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