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癖的名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实际上它在全球患病率达1-3%。简单的说是慢性、反复不能克制的拔除身体毛发为特征的行为冲动。本病可能是一个单独的症状,也可能与某些精神疾病相关为强迫症的一种亚型,目前拔毛癖被归类为"强迫及相关障碍",但医学界对其定位始终存在争论。今天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李沫,为大家科普一个公众认知度极低的疾病——拔毛癖。
本病就诊多在皮肤科、儿科。可能我们身边患有拔毛癖的人并不少,但该病发病比较隐匿,部分患者终身未被发现或未得到有效干预。儿童的患病率较成人多见,儿童期发病者中30%可自愈,成年发病者症状更顽固,女性就诊率是男性的4倍,但男性患者更易被漏诊。 高压力职业人群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一、这个病一般是怎么被发现的,有何症状?
经观察,患者大多为儿童期隐匿发病,绝大多数患者不承认自己有拔毛史。常处于静息状态时发生强烈、难以自控欲望揪断固定区域毛发。如为以头发为主的长毛,患者习惯性的捻动、缠绕,直至用力一拽后,头皮传来短暂的锐痛,随后伴随的是异常的释放感,紧张焦躁感瞬间平复。患者反复重复该动作,干预无效。部分患者除拔像头发这样的长毛以外,还可拔除如眉毛和阴毛这样的短毛,拔除毳毛的目前临床尚未发现。少部分患者还存在吞食毛发现象,在门诊多以消化不良或肠梗阻就诊,在追问病史时被发现。此疾病不影响智力和身体发育。腹部彩超、胃肠道钡餐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核心诊断特征包括:反复不可抗拒的拔毛冲动;拔毛前后的情绪变化(紧张→释放); 多次失败的戒断尝试;社会功能损害。
二、哪些因素可以引发该病?
这是一种被严重低估和误解的心理障碍,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认为其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遗传、神经生物、神经递质失衡等有相关性。家族研究发现,拔毛癖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强迫症或其他相关障碍的患病率较高,提示遗传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影像学研究显示,拔毛癖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可能存在功能异常,这些脑区与冲动控制和情绪调节密切相关。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系统功能失调可能与拔毛癖有关,部分患者对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有效支持这一假说。
情绪调节困难成为拔毛癖患者一种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完美主义与认知扭曲及习惯化理论,拔毛行为最初可能是偶然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演变为自动化习惯,类似于咬指甲或抠皮肤等重复性行为。
家庭动力学因素,如童年时期的忽视、虐待或过度控制可能增加拔毛癖风险,也可能是本病发病和使症状持续的原因。
三、哪些疾病会被我们误认为是拔毛癖?
(一)斑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为突然发生的无症状局限性秃发,边界呈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脱发区。头皮表面光滑,无外伤及感染迹象。急性期拉发试验阳性,感叹号发具有诊断意义。
(二)头癣。表现为弥漫性头发变细、鳞屑和更局限的脱发斑,有时无炎症但有断发,头皮可出现红斑、鳞屑、渗出、脓肿、结痂、脱发等症状并伴有瘙痒,真菌镜检阳性。
(三)雄激素性脱发。多见于成年男性,与遗传和雄激素有关,与拔毛无关,脱发部位男性为鬓角、冠状区和或头顶,女性为冠状区,有时为鬓角,头发逐渐减少、变细、稀疏,常伴有皮脂分泌增多。
(四)寄生虫妄想。属于罕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坚信自己感染了寄生虫,并出现皮肤瘙痒、异物爬行感,医学检查无明确感染证据。睡眠中发作的夜间拔毛,易误诊为寄生虫妄想。
四、拔毛癖的治疗和转归如何呢?
本病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可借助MGH-HPS(麻省总院拔毛量表)、NIMH-TIS、SCAMP等量表来进行评估频率和控制力、量化毛发损伤程度。未经及时有效干预治疗的患者,病情会反复发作,甚至可能会出现拔食毛癖、抑郁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对于拔毛对皮肤损害较轻的病人,无需皮肤科特殊治疗,可适当补充胱氨酸、微量元素促进毛发生长恢复。本病归类于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在病人静息状态有揪发欲望时应分散或转移病人注意力,日常消除紧张情绪,多愉悦放松心情。家属要注意自身性格、情绪潜移默化对病人的影响,与病人沟通多注意方式、方法,切莫过于苛刻。多关注家庭气氛的调节,增加关爱,树立治愈信心,可精神心理科进行心理疏导,严重者可同时接受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如谷氨酸调节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部分研究显示其可减少拔毛冲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对冲动控制效果显著;其他药物:如奥氮平,用于难治性病例;创新给药系统:经颅磁刺激(TMS)靶向治疗等。另外一些综合干预方案,如:哈佛医学院推荐的"STEP"模式:Sensory modulation(感觉调节)、Targeted medication(靶向药物治疗)、E nvironment redesign(环境重构)、Peer support(同伴支持)帮助改善心理情绪有很大帮助。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反对强制性和暴力性制止该行为。拔毛癖并非意志力薄弱,而是大脑特定回路发生紊乱的结果。要注意心理疏导及精神关爱。本病预后大多良好。
五、走向整合医学新时代
拔毛癖研究正在经历范式转变——从单纯的行为矫正转向涵盖神经科学、心理社会和环境干预的整合医学模式。这种疾病本质上反映了现代人应对压力的方式异化,其防治需要全社会认知升级。拔毛癖不仅是一种行为问题,还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深远影响。社会支持,家人协助,皮肤科、儿科、精神科医生共同合作对消除本病的躯体因素和提高疗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