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在公历7月22-24日之间。作为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即大热之意,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阳光最猛烈的时期。中医认为此时“阳气最盛,腠理开泄”,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期!
中医认为,大暑时节暑气鼎盛,湿热交蒸达到顶峰,人体阳气外浮,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此时养生继续顺应小暑节气“防暑降温、养心护阳、健脾祛湿”的原则,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身心。
本指南从起居、饮食、运动、茶饮、穴位、三伏疗法、情志七大方面,为您提供全面的大暑养生方案:
一、起居养生:避暑防湿
大暑高温酷热,湿度达全年峰值,起居需特别注意:
(一)科学作息
夜卧早起: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
午间小憩:11点至13点间午休20-30分钟,养心护神。
忌过度贪凉:空调温度不低于26℃,睡眠时注意关节保暖。
(二)环境调节
自然通风:早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遮阳避暑:10点至16点减少外出,外出做好防晒。
防湿除潮:使用除湿设备,勤晒被褥防霉防螨。
大暑特别提醒: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此时暑气最盛。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物,避免湿邪入侵;夜间睡眠建议使用透气性好的藤席或亚麻席。
二、饮食养生:清补为要
大暑饮食宜清补,遵循"清热解暑、健脾养胃、益气生津"原则:
大暑饮食口诀:清暑热·养心阴·健脾土·祛湿浊
推荐食材:
解暑类:绿豆、西瓜、苦瓜、荷叶、冬瓜
健脾类:薏米、茯苓、山药、白扁豆
益气生津类:鸭肉、鲫鱼、莲藕、百合
大暑养生食谱
(一)荷叶薏米粥
材料:鲜荷叶半张,薏米50克,粳米100克
做法:荷叶煎汤取汁,加入薏米、粳米煮粥
功效:清热解暑,健脾祛湿
(二)苦瓜黄豆排骨汤
材料:苦瓜1根,黄豆50克,排骨300克,生姜3片
做法:材料同煮1.5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降火,益气生津
慎食:过度生冷、油腻烧烤、辛辣燥热食物
调味:适当食用醋、生姜、紫苏,开胃防寒
三、运动养生:动静相宜
大暑运动应以"静中有动,动中求静"为原则:
最佳时间:清晨5-7点或傍晚18-20点
推荐项目: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游泳
运动强度:微汗即止,心率不超过(170-年龄)
补水原则:运动前2小时饮水500ml,运动中少量多次补充
运动提醒:“汗为心之液”,运动后忌立即冲凉或喝冷饮。应休息至汗止,用温水擦身后饮用常温淡盐水补充电解质。
四、大暑代茶饮:解暑生津
(一)三叶茶
材料:荷叶6g、竹叶6g、薄荷叶3g
做法:沸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
功效:清心解暑,醒脾开胃
(二)西瓜翠衣饮
材料:西瓜翠衣(白皮部分)50g,冰糖适量
做法:加水煮20分钟取汁饮用
功效: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五、穴位养生:自我调理
(一)内关穴:宁心安神
定位: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手法:拇指按压配合深呼吸,每次3-5分钟
功效:缓解心烦、失眠、胸闷
(二)足三里:健脾和胃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手法:早晚拇指按压各100次
功效: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抵抗力
(三)曲池穴:清热解暑
定位: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
手法:拇指按压2-3分钟,每日2-3次
功效:缓解暑热不适
(四)阴陵泉穴:祛湿要穴
定位: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手法:拇指按压3分钟/次,每日3次
功效:健脾祛湿,利水消肿,特别适合大暑湿热天气
六、三伏天,冬病夏治黄金期
大暑正值"三伏天"的中伏,是全年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施行三伏贴、三伏灸效果最佳!
(一)三伏贴(穴位敷贴)
原理:将温阳药材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经络传导驱散体内寒邪
适用: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
时间:每伏贴1次,每次2-4小时,连续3年效果更佳
(二)三伏灸(艾灸疗法)
原理:利用艾草温通之力,激发人体阳气,祛除深伏寒湿
主穴:大椎穴、肺俞穴、肾俞穴、足三里
方法:每穴艾灸15-20分钟,每周2-3次
(三)三伏疗法注意事项
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选穴施治;
贴敷后局部微红、轻度瘙痒为正常反应;
孕妇、皮肤过敏者、发热患者不宜;
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辛辣。
七、情志养生:静心养神
大暑时节,心火易旺,养生重在养心:
保持平和:"心静自然凉",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培养静心爱好:书法、阅读、园艺等
音乐养心:聆听《渔舟唱晚》《梅花三弄》等舒缓曲目
保证睡眠:23点前入睡最养心阴
社交调节:与亲友交流,保持心情愉悦
大暑养生,养心护阳以防暑热伤身,健脾祛湿以御湿邪困脾,把握三伏黄金期冬病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