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不少家长就犯愁:孩子晚上睡觉像“打地鼠”,翻来覆去还哭闹,明明盖得很薄,后背却潮乎乎的。其实这不一定是孩子“调皮”,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儿科提醒您:孩子可能是身体在夏天特有的“小失衡”在“喊话”。
为啥夏天孩子睡觉爱折腾?
中医讲“天人相应”,夏天天气热,孩子身体里的“阳气”也跟着变旺盛,但他们脾胃功能还没发育好,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
1积热上火:夏天孩子爱吃冰饮,这些寒凉食物会让脾胃“偷懒”,食物消化不了就变成“积热”。热往上走,孩子就会烦躁、口干,晚上睡不安稳,翻来翻去想找凉快地方。
2湿气缠身:梅雨季或空调房里湿气重,孩子好动爱出汗,汗湿的衣服没及时换,湿气就容易钻进身体。湿气黏糊糊的,会让孩子觉得身体沉、睡不踏实,甚至半夜哭闹蹬被子。
3心火旺:夏天对应“心”,孩子心火旺的话,会表现得烦躁、怕热,入睡难,睡着后也容易惊醒,小手小脚还可能发烫。
中医怎么帮孩子睡安稳?
不用急着吃药,先从日常调理入手,帮孩子“清热、祛湿、养心”。
1饮食别踩坑,减少“内热”源头
• 少给孩子吃冰饮,刚从冰箱拿出来的水果放半小时再吃,避免脾胃受凉积热。
• 多吃“清补”的食物:比如小米粥、冬瓜汤、绿豆汤,但需注意别煮太浓,少放糖,既能清热又不伤害脾胃。
• 晚餐别吃太饱,睡前1小时别喝奶或吃东西,不然脾胃半夜还在“加班”,孩子睡眠会受影响。
2简单小动作,帮孩子“排湿散热”
• 捏脊:晚上睡前让孩子趴在床上,家长用拇指和食指捏着孩子后背的皮肤,从尾椎骨到颈项部,上捏3遍,下捏3遍。这能帮孩子疏通经络,促进消化,减少积热。
• 按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底凹陷处,是“降火”的关键穴。用拇指轻轻按揉,每次1~2分钟,能引热下行,让孩子晚上不烦躁。
• 擦后背:孩子睡前如果出汗多,用干毛巾把后背擦透,尤其脖子、后背中间的位置,避免湿气滞留。
3调整睡眠环境,给身体“减负”
• 空调温度别太低,26~28℃最合适,风口别对着孩子吹。
• 睡前别让孩子疯跑打闹,可以读绘本、听轻柔的音乐,帮他“收收心”。中医讲“心安神宁”,心情平静了,睡眠自然安稳。
如果孩子折腾得厉害,舌尖红、小便黄,存在心火偏旺,可取淡竹叶6克,芦根10克,白茅根10克,煮5~10分钟,放温后当水喝。
如果是体内湿气重,导致孩子舌苔白厚,大便黏马桶,可以将薏苡仁无油炒到微黄,加300ml水煮15分钟,放温后当水喝,可达到健脾祛湿的目的。
夏天,孩子睡不好,大多是身体在适应季节变化时的“小信号”。家长可以先从饮食、作息、简单按摩入手,帮孩子把身体调顺,自然能安安稳稳睡到大天亮。如果孩子晚上哭闹明显,影响睡眠,建议还是要到医院就诊,毕竟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对症调理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