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文化科普

末伏祛湿黄金期!中医“健脾四法”帮你狂甩“湿胖”

日期: 2025-08-04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还在为“苦夏”消耗后身体依然沉重、赘肉难消而烦恼?别急!末伏(8月9日-18日),这夏秋之交的特殊时期,正是顺应天时,通过“健脾祛湿”健康减重、改善体质的黄金窗口!抓住三伏天的“收官之伏”,让你减重事半功倍!

下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经开区院区综合内科副主任医师白桦就教您中医“健脾四法”,帮您狂甩“湿胖”。

末伏时节 “湿胖”悄然降临

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湿”。末伏湿气弥漫,最易困阻脾脏。脾虚湿困,水湿内停,身体代谢水液能力下降,导致水分滞留,表现为水肿(尤其眼睑、下肢)、虚胖、身体困重、大便粘腻。此时运化无力,摄入的食物难以有效转化为能量,反堆积成痰湿脂肪,形成“喝凉水都胖”的易胖体质。加之湿性粘滞,阻碍气血运行,影响新陈代谢,降低脂肪燃烧效率。

顺应天时  健脾祛湿“四部曲”

1.饮食调理——清、健、利、控

清:饮食宜清淡,减轻负担。远离油腻、煎炸、烧烤、甜腻糕点及高糖饮料,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助生湿热痰浊。烹饪多选蒸、煮、炖、凉拌。

健:健脾益气,强健运化。多食健脾食物,如山药、莲子、芡实、小米、南瓜、胡萝卜、茯苓(可煮粥煲汤),并适量食用白扁豆、薏米(推荐性平和的炒薏米),兼顾健脾利湿。

利:利水渗湿,消除水肿。善用利湿食材,如冬瓜(带皮煮更佳)、丝瓜、黄瓜、绿豆、赤小豆、荷叶、玉米须等。冬瓜薏米汤、赤小豆薏米水、荷叶茶均为优选。

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七分饱:末伏脾胃弱,过饱徒增负担。细嚼慢咽,感知饱腹。增加膳食纤维:新鲜蔬菜(叶菜、瓜茄)、适量低糖水果(苹果、梨、柚子)、杂粮(燕麦、糙米),纤维增强饱腹感,促进肠道蠕动,助力排湿。保证优质蛋白:鱼肉、鸡胸肉、虾、豆腐、鸡蛋,维持肌肉量,稳定基础代谢。严格限制:冰镇饮品、冰淇淋(伤脾阳,加重湿气)、过度加工食品、高盐食品(加剧水肿)。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2.起居运动——动则生阳,微汗祛湿

温和运动是关键。选择中低强度、可持续的运动。避开烈日高温剧烈运动,以防中暑耗气。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为宜。强度保持至微微出汗状态,避免过度出汗损耗津气。时长控制在30至45分钟最佳。

推荐运动:  

·快走或慢跑:简便高效,助力全身气血流通。  

·八段锦及太极拳:动作舒缓,推荐八段锦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和“两手托天理三焦”,能有效调节气机,帮助健脾除湿。  

·游泳:清凉消暑,缓解关节压力。  

·瑜伽:糅合呼吸与体式,促进经络畅通。

充足睡眠养脾气。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熬夜伤阴耗气,损脾肾,降代谢,增湿气。尽量11点前入睡,顺应“秋收”收敛之气。

防寒保暖护中焦。重点保护腹部(肚脐)、后腰、双脚不受凉。避免空调冷风直吹,睡眠时腹部盖好薄被。末伏早晚温差或增大,适时添衣。

3.穴位与茶饮——健脾祛湿 事半功倍

穴位按摩(每日坚持效果佳):

足三里(健脾第一穴):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拇指用力按揉3-5分钟,每日2次。可帮助强健脾胃,促进运化。

丰隆穴(祛湿化痰要穴):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中点,胫骨前嵴外两横指。用力按揉3-5分钟。可化痰湿,促代谢。

带脉穴(减腰腹赘肉):侧腹部,平脐,腋下中线与脐水平线交点。双手握拳,沿带脉横向敲打50-100次(饭后1小时不宜)。有助于减腹部脂肪堆积。

代茶饮(辅助调理):

健脾祛湿茶:炒薏米+炒白扁豆+茯苓+陈皮,沸水煮15分钟或保温杯焖泡代茶。

祛湿消脂茶:荷叶+山楂+决明子+陈皮。沸水冲泡。注意脾胃虚寒、易腹泻者慎用或减量。

健脾理气茶:茯苓+山药+陈皮+炒麦芽。沸水冲泡或稍煮。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4.心态与习惯——持之以恒 顺应天时

保持平和心态,减重是调理体质的过程,末伏重在祛湿健脾,体重下降未必立竿见影,但身体会更轻盈、精神更饱满。保持规律作息,按时吃饭、睡觉,以稳定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拒绝冰水,解渴不增脾胃负担,助力代谢排湿。

末伏时节,通过健脾祛湿,赶走“湿胖”,可以有效改善水肿虚胖、身体困倦的状况,并从根源调理脾胃、提升代谢。这不仅是末伏的养生智慧,更是开启健康减重、塑造易瘦体质的黄金契机!顺应天时,持之以恒,收获的不仅是轻盈体态,更是由内而外焕发的健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