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起功能障碍(ED)作为男科常见病症之一,是指阴茎持续无法达到并维持足够的勃起状态,从而难以获得满意的性生活,且病程通常在3个月以上。它不仅会对生活质量、性伴侣关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威胁到家庭的稳定性。更为严峻的是,它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部分共同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同的危险因素,堪称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下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男科专科副主任医师张志杰就将详细为大家讲讲ED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ED与心脑血管疾病:部分共同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ED主要与血管、神经、激素异常以及心理因素相关,其中血管因素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血管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关键因素。从发病机制来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ED和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血管内皮细胞犹如血管内壁的“守护者”,维持着血管正常的舒张和收缩功能。阴茎动脉更为细小,阴茎海绵体动脉直径仅1-2毫米(冠状动脉约3-4毫米),因此对血管内皮损伤更为敏感。一旦血管内皮受损,便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方面,阴茎海绵体动脉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会造成阴茎供血不足,难以充血勃起,进而诱发ED。另一方面,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会推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致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在危险因素方面,年龄增长、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缺乏运动等,既是勃起功能障碍(ED)的诱发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以吸烟为例,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弹性,致使血管收缩。这不仅会导致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减少,进而引发勃起功能障碍(ED),还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同样,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造成血管损伤,既影响阴茎勃起功能,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ED: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信号
临床研究表明,勃起功能障碍(ED)常常先于心脑血管疾病出现,成为身体发出的早期预警信号。与冠状动脉等大血管相比,阴茎动脉的管径更细,对血管病变的敏感度更高。当身体出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时,阴茎动脉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勃起功能障碍。据统计,众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前2-5年就已出现了ED症状。因此,ED的出现提醒着男性朋友们,需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
重视ED:及时筛查与综合防治
鉴于勃起功能障碍(ED)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紧密关联,男性一旦出现勃起功能障碍(ED)症状,切勿忽视或羞于就医,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男科或泌尿外科就诊。
医生通常会开展全面评估,涵盖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例如血糖、血脂、血压、睾酮水平检测等),以及勃起功能评估(如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量表,即IIEF-5)。借助这些检查,医生能够判断勃起功能障碍(ED)的病因,同时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ED的治疗方面,需要全面考量病因以及患者的具体状况。若ED是由心理因素引发,那么心理治疗与性心理咨询就显得尤为关键,它们能够助力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重新建立性自信。倘若ED是由器质性因素所致,除了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来改善勃起功能外,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戒烟并限制饮酒,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还需进一步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与治疗,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重视预防:守护男性健康的“防线”
预防ED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合理饮食,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食用量;需规律运动,每周开展适当的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应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血管造成损害;要控制体重,使身体质量指数(BMI)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需定期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的男性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定期检测勃起功能和心脑血管相关指标,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ED绝非仅仅是影响性生活的“小问题”,其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警示着每一位男性需重视自身健康。当出现ED症状时,切勿讳疾忌医,应积极应对,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排查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与此同时,通过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根源上预防ED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守护好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