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健康挑战,而便秘便是其中一种常见但又极易被忽视的并发症。据统计,约有7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胃肠功能问题,其中便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便秘的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当糖尿病遇上便秘,不仅是生活质量的下降,更是隐藏着诸多健康危机。

一、糖尿病患为何易患便秘
1.神经病变: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逐步损伤肠道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胃肠蠕动,食物在肠道内的传输时间延长,水分过度吸收,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
2.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是全方位的,胃肠道的微血管也难以幸免。微血管受损后,肠道组织的血液灌注不足,肠道组织得不到充足能量供应,蠕动能力减弱,从而增加了便秘的发生风险。
3.药物副作用:
许多降糖药物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带来了胃肠道方面的副作用,例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等。
二、便秘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危害
1.增加眼底出血风险:
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较高的眼底病变风险,而便秘时用力排便会使血压瞬间升高,眼内压也随之上升。对于眼底血管已经受损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极易导致眼底血管破裂出血,影响患者的视力。
2.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在用力排便时,身体的应激反应会使心脏负荷急剧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对于合并冠心病、心衰或严重周围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这可能会成为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诱发因素。
3.肠道梗阻风险上升:
长期便秘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积聚,形成粪石,进而可能引发肠梗阻。此外,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肠道内的细菌会大量繁殖,增加了肠道感染的风险。
三、糖尿病患者应对便秘的策略
糖尿病患者若出现便秘,首先应严格控制血糖,这是改善糖尿病患者便秘的基础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饮食控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适度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少动;还可调整降糖药物的种类或剂量,必要时服用改善胃肠道功能的药物来改善便秘。

另外,中医药及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糖尿病便秘中独具优势,合理使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内服:
中医将糖尿病便秘分为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如济川煎、加味增液汤、麻子仁丸、大柴胡汤等都是中医治疗便秘的有效方剂,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使用。
2.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足三里、内关穴、支沟穴等穴位,起到调节脏腑、润肠通便的作用。
3.推拿治疗:
通过手法操作,如通过按摩腹部、指压足三里、大横穴、腹结穴等穴位,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便秘症状。
4.其他疗法:
还可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耳穴治疗、艾灸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糖尿病便秘应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通过控制血糖、合理调整药物、改善生活方式等手段来缓解便秘症状,降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享受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