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文化科普

耳机乱戴=“慢性毁耳”!听力一旦受损,可能再也回不来

日期: 2025-08-25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在公共交通工具、室外,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佩戴者无线耳机的人,但耳机乱戴=“慢性毁耳”!听力一旦受损,可能再也回不来。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耳鼻喉科的副主任医师姜辉,告诉您错误佩戴耳机的危害。

在公共场所,想听音乐、追剧、打游戏,又怕打扰到别人,这时耳机就成了我们的“救星”。如今,耳机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它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好物!但你知道吗?长时间戴耳机,或者使用方法不对,耳朵可就要“遭殃”啦!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耳机和耳朵的那些事儿。

长时间戴耳机的“四大危害”

第一 耳朵会“变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戴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知不觉就把音量调得很大。当声音超过85分贝,就像给耳朵来了一场“疲劳轰炸”,时间一长,耳朵就会累得“罢工”,出现听觉疲劳。要是音量高达110分贝以上,那可就糟了,耳朵里像小卫士一样的内耳毛细胞会被“杀死”,而且这些小卫士一旦“牺牲”,就再也回不来了,听力也会随之下降。所以啊,长时间戴耳机还不注意音量,很可能让耳朵遭受不可逆的伤害。

第二 耳朵会“生病”

咱们的耳朵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隧道,里面空间不大。要是长时间戴着耳机,就像给小隧道堵上了出口,空气没法流通,耳道和耳廓这些地方就成了细菌的“温床”,很容易引发外耳道等部位的感染。还有些小伙伴,从来不清洁耳机,耳机上沾满了细菌,再往耳朵里一塞,细菌就跟着“住进”了耳朵,这病可不就找上门来了嘛。

第三 注意力会“跑偏”

长时间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有时候会感觉头晕乎乎的,心脏也“砰砰”直跳,注意力也没办法集中。人的注意力就像一盏灯,照亮的范围是有限的。当耳机里的音乐把注意力吸引过去,其他地方的注意力就会变弱。就好比你在马路上边走路边听歌,周围的环境很容易就被忽略,危险可能就在不经意间降临。

第四 睡眠会“变差”

很多人喜欢在睡觉的时候听音乐,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耳机还戴在耳朵上。耳朵一整晚都没休息,就像人一夜没睡觉一样,会特别疲惫。这种戴耳机睡觉的行为,会让我们的睡眠一直处于浅睡状态,根本没办法进入深度睡眠,睡眠质量自然就变差啦。

正确使用耳机的“小妙招”

第一 选对耳机很重要

在安静的环境里,头戴式耳机和半入耳式耳机相对更安全,入耳式耳机就得往后排一排啦。要是周围环境很嘈杂,能不用耳机就尽量不用。要是实在要用,那就选一款品质好的降噪耳机,这样能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也能保护我们的耳朵。

第二 遵循“60 - 60法则”

这个法则很简单,就是耳机音量不要超过60%,每次使用耳机的时间也不要超过60分钟。还有哦,千万不要戴着耳机睡觉,让耳朵也能好好地“睡个美容觉”。

第三 别盲目追求音质

有些小伙伴为了听得更清楚,享受更好的音质,不停地调高耳机音量。其实,在嘈杂的环境里,用头戴式耳机就能满足对音质的需求,没必要把音量调得那么大。

第四 定期给耳机“洗澡”

耳机用久了,上面会沾满灰尘和细菌。所以,我们要定时清理耳机,防止细菌跑到耳朵里“捣乱”。

保护听力,从这些小事做起

首先 远离噪音“大魔王”

医学家研究发现,长期在噪音很大的地方工作、学习,听力会慢慢变差,就像机器用久了会磨损一样。而生活在安静的山村、乡村的老人,听力往往都很好。所以,我们要尽量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减少噪音对耳朵的伤害。

其次 别随便掏耳朵

平时,可别用毛线针、发夹、挖耳勺、棉签等去掏耳朵。这些小玩意儿很容易戳破耳道皮肤及深处的鼓膜,引起外伤性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到时候听力也会受到影响。

再次 避开高气压“陷阱”

燃放鞭炮的时候,要离现场远一点,至少3米以外,或者用手捂住耳朵;可不能用掌去击打别人的耳朵;游泳、跳水的时候,别让耳朵先碰到水面。这样做,能保护耳朵的鼓膜不被气压刺激,避免发生外伤性耳膜穿孔。

第四 戒烟戒酒身体好

香烟里的尼古丁和酒里的乙醇,对耳朵里的内耳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所以,为了耳朵的健康,咱们还是尽量少抽烟、少喝酒,最好能把烟酒都戒掉。

第五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长期熬夜、精神紧张,对耳朵也不好。还有,别老是长时间“煲电话粥”,也别经常用最大音量接听电话。让耳朵也能轻松一点,好好享受生活。

小伙伴们,耳机虽然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和快乐,但我们也要正确使用它,保护好我们的耳朵。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耳朵永远都能听到这世界上美妙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