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给我爸试两周吧!万一出现奇迹呢?”这大概是医院里最常听到的“深情告白”,却也是最让医生感到棘手的“甜蜜负担”。毕竟,谁心中没有过“再赌一把”的期待呢?然而,现实常常如同北京早高峰的地铁,你以为下一站能顺利挤上去,却惊觉这班车或许根本不会驶向你期望的方向。
今天,我们暂且抛开“奇迹”,跟随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科主治医师谷心智,一同探讨一个更为务实、贴心的方案——“我们再试两周”,不过这次,要为这两周明确划定一条清晰的“止损线”。这就如同为治疗设定一个“倒计时闹钟”,并非是放弃希望。而是让每一分努力都有的放矢,让生命的最后时光,既能守护亲人的尊严,也能让家属少一些“没尽力”的自我苛责与内耗。
一、直面生死困局,“限期尝试性医疗”点亮曙光
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目睹这样的场景,肿瘤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却仍在接受化疗,进而出现骨髓抑制等严重副作用,可各种看似积极的治疗依旧在继续,最终患者苦不堪言,饱受折磨;高龄患者,器官已衰竭,却仍在接受各种治疗,徒增痛苦,却未能得到善终。面对这样的困境,“限期尝试性治疗”宛如一道理性的曙光,及时踩下“刹车”,此时的“停下”,实则是为了还生命以尊严和质量。
“限期尝试性治疗”的核心在于,在治疗启动前,医患双方共同确定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时间节点,预设一个观察期,通常为1周或2周。在此期间,明确哪些指标的变化意味着治疗有效,例如患者脱离呼吸机、疼痛减轻等;同时,也界定哪些情况表明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这种治疗模式适用于任何临床治疗场景。它既给予了疾病改善的机会,又避免了无休止的无效医疗,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也为家属和患者提供了心理缓冲期,防止因情感因素而无限期延长无效治疗,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全力抢救”或“完全放弃”的极端选择。
限期尝试性治疗得以顺利实施,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便是医患共同体、共同决策、有效沟通与深度信任。倘若缺乏沟通与信任作为基石,治疗极易走向极端,甚至可能触犯法律,这显然违背了医疗的初衷。
限期尝试性治疗与安宁疗护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二者犹如一对亲密无间的伙伴。限期尝试性治疗并非放弃治疗,也不是拖延生命,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决策权归还给患者和家属,让他们能够自主掌控生命的走向。
二、案例见证温情,“限期尝试性医疗”守护尊严
谷心智医生在工作中就遇到过许多典型案例。赵老师便是其中之一,他因罹患脑梗塞出现喝水呛咳的症状,医生为其插上胃管进行鼻饲流食。后来,赵老师转至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科治疗。
初次见面时,赵老师便向谷心智医生倾诉着自己的痛苦,强烈要求拔除胃管,希望医生能理解他的苦衷。此前,赵老师曾自行拔除胃管,家属和医生为防止他再次呛咳,又重新插上胃管,并束缚住他的双手。然而,这种“为你好”的做法,却给赵老师带来了二次伤害。
胃管本身并无过错,大家的初衷也是好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呛咳症状并未改善,反而让赵老师痛苦不堪。他向谷心智医生形容,用胃管鼻饲时会发出异样的响声,而且双手被束缚,失去了自由,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个罪人,尊严尽失。
谷心智医生静静地倾听着,他深知这样的情形在工作中极为常见。于是,他立即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彼此建立了信任与默契,顺利地为赵老师拔除了胃管,并采用其他方式尽量避免呛咳,比如使用增稠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老师的生命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谷心智医生还时常陪他聊天下棋。
在这个案例中,胃管的使用本可视为限期尝试性治疗,但当经过胃管鼻饲并未有效改善原发疾病,反而增加患者痛苦时,及时踩下“刹车”,对患者而言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三、给他/她一个机会,道歉,道谢,道爱,道别
我们还常常看到,肿瘤晚期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经过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后再度化疗,如此周而复始,直至生命终点。有些肿瘤患者到了临终阶段,仍在服用靶向药物,只因家属心存“一点点希望,再试试,或许有奇迹发生呢”的侥幸心理。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即便奇迹真的降临,之后又该如何应对呢?
安宁疗护的终极目标在于,当生命已无法逆转时,应给予生命尊严与质量,尽量减少遗憾。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是一种“幸福”,因为这给了我们在大限来临前好好道爱、道谢、道歉、道别的机会。然而,现实中许多肿瘤患者却错过了这些珍贵时刻,从罹患肿瘤开始,便不断接受各种积极治疗,直至生命终结,死状凄惨,更遑论善终。
四、抉择艰难却暖,“限期尝试性医疗”共筑和谐
限期尝试性治疗,对患者而言,明确了治疗期限,让他们不必在“永远看不到头的治疗”中迷茫无助,能够以“试试看”的平和心态度过这段时间。
对家属来说,认真尝试过了,也看到了结果的过程,能有效减轻“放弃”带来的心理负担。患者家属表示,至少我们没有留下遗憾,知道继续治疗只会让他更痛苦,停下来反而对他更好。
对于医生而言,具体的目标让医患沟通更加顺畅,避免了“要么治、要么放弃”的二元对立局面,能够与患者家属基于事实共同做出选择,这也是医患共同决策、共同参与的生动体现。这种“共同参与”的模式,让生死抉择从“情感对抗”转变为“理性协助”,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优质的医疗从来不是“让生命无限期地延长”,而是“让每个阶段的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在限期尝试性治疗的框架下,生命的“转身”会显得更加从容。因为它并非突然的“放弃”,而是经过阶段性评估后的理性选择,让治疗回归理性本质。
五、洞悉生命真谛,让生命能被温柔以待
还记得那位被胃管“困住”的赵老师吗?当他终于能摘掉管子,喝上一口不用“咕噜响”的粥,和谷心智医生下棋唠嗑时,他说:“原来好好活着的最后一段,比硬撑着‘不死’更重要。”
在谷心智医生眼中,医学的温度,从来不是“必须赢”的战斗,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喊“暂停”——不是认输,是给生命留足体面的空间。
就像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宁疗护病区医护人员常说,好的医疗,是让每个阶段的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所以啊,下次再遇到“再试两周”的请求,别急着说“行”或“不行”。咱们一起定个期限,盯着指标,也盯着彼此的眼睛。这两周,是为了抓住希望,期限到了,是为了不让希望变成负担。毕竟,生命的最后一程,我们想要的从来不是“多活几天”,而是“好好活到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