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固有印象里,中医更擅长调理慢性疾病,在面对急危重症时往往“派不上用场”。然而,近日在丰台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发生的一个救治案例,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充分展现了中医在急危重症治疗中的独特价值。
58岁的徐女士因突发言语含糊不清、吞咽困难、四肢无力被紧急送到丰台区中医医院就诊。在入住脑病科后,完善头部MRI检查,提示“脑桥新发梗死灶”,且在急性进展期,加之患者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情况不容乐观。
脑病科在迅速给予抗凝、降脂等西药对症治疗的同时,邀请李本强教授开展中医协同会诊,李本强教授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肝风内动”,认为风阳上扰、痰瘀阻络是发病关键,急则治其标,立镇肝熄风、化痰通络之法,予针刺太冲、三阴交等穴位,艾灸配合中药治疗,嘱托密切观察:明确告知家属患者处于急性进展期,病情可能加重,需严监护。
患者病灶位于双侧脑桥,临床易出现脑桥预警综合征,出现症状、体征加重,脑病科中西医联合治疗4天后患者言语不利改善,但出现双侧下肢无力,搀扶不能行走,左上肢上举困难,符合中医“邪闭经络、气虚血瘀”之变。病情进展期,李本强教授认为病入经络为主,及时转方,立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法,调整针刺、艾灸及中药治疗方案。
经过一周的治疗,徐女士下肢肌力得到恢复,已能够在搀扶下行走,上肢活动范围扩大,言语清晰度和吞咽功能得到了改善,病情也趋于稳定。徐女士的家属特意送来锦旗,激动地说:“原本以为老人病情这么重,恢复希望渺茫,没想到不仅稳住了病情,还让老人重新站了起来!”

此次案例紧扣“急性期–进展期”病机转变,辨证精准,及时调整治则,阶段施策是关键。中药内治、针刺通络、艾灸温阳,三法合一,阻断病情进展。患者不仅生命得救,更最大程度恢复行走、言语功能,减轻致残程度,重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