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文化科普

心慌慌,就是心脏出问题了吗?中医来帮您!

日期: 2025-10-20 来源:护国寺中医医院

“医生,我最近总感觉心里‘咯噔咯噔’的,跳得特别乱,是不是得心脏病了?”在门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担忧。

这种“心慌慌”的感觉,医学上称为“心悸”。它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小闹钟”,提醒我们需要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了。但铃声响起,不一定代表家里着了火,可能只是需要充电了。

一、心慌的“元凶”有哪些?

心慌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心脏本身的问题。

心脏的“家事”:比如心跳节奏乱了(早搏、房颤等),或是心脏结构本身出了问题。

身体的“邻居”惹的祸:

太累了或太激动:跑完步、和人吵完架,心都会“砰砰”跳。

嘴没管住:浓茶、咖啡、酒精、吸烟都可能让心脏“兴奋”起来。

其他疾病:比如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烧、贫血,也会让心跳加速。

心情“感冒”了:长期的焦虑、紧张、压力,是导致心慌非常常见的原因。我们的心和情志,是紧密相连的。

二、中医怎么看“心慌”?

在中医看来,心,不仅主管血脉,更是我们精神、思维的“大主管”(称为“心神”)。

如果把心比作一位皇帝,它需要充足的气血作为“粮食”,需要温暖的阳气作为“衣裳”。如果我们过度劳累、思虑太多,或者身体其他部位失调,导致心的“粮食”不够、“衣裳”不暖,“心神”住得不舒服了,就会通过“心慌”来发出抗议。

所以,中医治心慌,不是简单地把警报器关掉,而是找到是谁在打扰“心神”,是给它补足粮食,还是添件衣裳,最终目的是让“心神”安安稳稳地住在心里。

三、一日三餐,吃出“安心”

会吃,也能养心。这里给您一些简单的小建议:

常备“安心小零食”:

红枣:补气血,安神。每天三五颗,泡水煮粥都可以。

桂圆:补益心脾,但偏温补,容易上火的人要少吃。

山药:健脾益气,对心脾两虚的心慌很好,蒸着吃、熬粥喝都不错。

这些食物要“拉黑”:浓茶、咖啡首当其冲。还有辛辣油腻的食物,容易生痰湿,扰乱心神。烟和酒更是心脏的“兴奋剂”,一定要远离。

四、生活里的“养心秘诀”

睡好两个“黄金觉”:晚上11点前尽量入睡,中午11点到1点间有条件可以小憩15-30分钟。这是滋养心阴、保护心阳最好的方法。

运动要“慢”不要“快”: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散步这类温和的运动,能让你气血通畅又不觉得累。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反而会耗伤气血。

给心情放个假:长期紧张焦虑是心慌的大敌。听听舒缓的音乐、养养花、写写毛笔字,找到能让您静下心来的爱好,就是最好的“安心药”。

五、出现这些情况,请立刻就医!

日常调理适用于偶尔的、轻微的心慌。但如果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请不要再观望,立即去医院:

心慌频繁发作,且持续时间很长。

心慌时,伴有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倒。

感觉心跳完全乱了套,没有规律。

本身就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总之,面对心慌,我们既不要自己吓自己,也不能完全不当回事。找到原因,用科学的方法和中医的智慧慢慢调理,让我们的“心神”安居乐业,自然就能告别“心慌慌”,拥抱“心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