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渐起,冬日来临,很多人已经开始琢磨“冬季进补”的大事。俗话说“冬季进补,来年打虎”,但您千万别大鱼大肉、人参鹿茸的“大补特补”,冬季食疗的真正智慧,还得是“清补慢调”。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李壮带来中医冬季食疗智慧。
这四字箴言,蕴含着中医平衡与和谐的深刻哲理。“清”意味着清理道路,在考虑补充之前,先要确保身体气血通道的畅通,尤其是要维护好脾胃的运化功能,避免使用滋腻碍胃之品;“补”是补充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强调平和地滋养身体真正所需,如精准的灌溉而非粗暴的填塞;“慢”是告诫我们养生需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身体的吸收与转化需要时间沉淀;“调”则是最终目的,即通过饮食来调和阴阳气血的平衡,使身体回归到中和之态。
任何滋补之物,若没有健全的脾胃去运化吸收,都将是徒劳无功甚至反成负担。平日里不妨多食一些性质平和、健脾和胃益气的食物,比如熬一碗暖暖的山药粥,山药性味甘平,能平补肺、脾、肾三脏,缓缓滋养,最为妥帖。或是用茯苓、莲子、芡实等与谷物一同炖煮,这些食材能健脾祛湿,如同为身体扫除多余的垃圾,为后续的吸收做好准备。
若你平素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多属阳虚或气血不足,可适当温补,例如炖一锅当归生姜羊肉汤,此方源自医圣张仲景,能温中补血、祛寒止痛,是冬季温补的典范。若你常感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心烦失眠,这多是阴液亏虚的征兆,此时的重点在于“滋阴”,而非温补,可以选择银耳、百合、黑芝麻、鸭肉等物,炖一盅银耳百合莲子羹,滋阴润肺,安抚虚烦。若是面部油腻、口干口苦、身体困重、大便黏滞不畅的痰湿或湿热体质者,可常用白萝卜、冬瓜、薏米、陈皮等物,煮水代茶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效,让身体恢复清爽。
同时,在烹制各种滋补膳食的过程中,放入几片生姜、几段葱白,能散寒通阳,防止滋补之品壅滞气机;加入一小撮陈皮,能理气健脾,使吸收、运化更为顺畅;放几颗山楂,能消食化积,尤其适合与肉类同炖,助其消化。这些小小的“引子”,如同智慧的向导,引领滋补之力去往该去的地方。通过“清补慢调”之法,让我们安然度过一个温暖而健康的冬天,为来年的春生夏长蓄积充沛而和谐的能量。
温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