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患有多年冠心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张老先生,因急性脑梗塞导致左侧肢体瘫痪,由于血管条件不佳,无法进行溶栓和介入治疗,他转至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寻求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

入院时,张老先生左侧肢体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连基本的活动都无法完成,翻身、吃饭、如厕这些曾习以为常的小事,都只能由他人帮助完成,就连想说句话也像被棉花堵住了喉咙。而且长期卧床还导致了坠积性肺炎,加之心脏、肺和肾脏功能本就欠佳,预后情况不容乐观。考虑到老伴和子女的年龄均已不小,家属的照护压力巨大。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之路
面对这位高龄患者复杂的内科病情和家庭的实际困难,康复科团队迅速制定了个性化的、阶梯式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
第一阶段:中药调理打基础
中医辨证施治,早期以祛风化痰、开窍醒神为主,后期则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为张老先生开具个体化方剂,调理体质,改善脑部微循环,协助抗生素控制感染,为功能恢复提供内在支持。

第二阶段:针灸唤醒沉睡的身体
采用醒脑开窍针法为基础,辨证取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的量学规范,以唤醒大脑、开窍醒神、调节脏腑功能。
第三阶段:现代康复训练步步为营
最初张老先生只能在床边进行被动活动,物理治疗师通过手法抑制肢体异常状态,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随后逐渐尝试坐位平衡训练,再到渐进式站立训练及步态训练,并运用器械辅助恢复肌力和协调性。在作业治疗方面,团队以生活需求为导向,针对张先生无法握筷、穿衣等困境,设计了“吃饭-穿衣-如厕”三大核心场景训练,提高手部灵活性,增强日常生活能力。
半年奇迹:从卧床到行走,他重新"站"回了生活
经过近半年的系统、坚持治疗,张老先生的康复之路迎来了曙光:左侧肢体肌力显著提升,可以自主完成翻身、坐起,在少量搀扶下能稳定站立并缓慢行走较长距离。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改善,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照护负担。近日,张老先生已顺利出院,回归家庭生活。女儿及女婿激动地表示:“真没想到父亲能恢复到这个程度,能自己走几步,能在家人的陪伴下活动,对我们全家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
医生有话说:脑梗康复的"黄金期"你抓住了吗?
张老先生的经历是众多脑卒中患者的一个缩影。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中国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中脑梗死占全部卒中的75%-90%,脑出血占10%-25%。大约80%的脑卒中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包括肢体瘫痪(偏瘫)、言语不清(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
科学系统的药物治疗及功能训练可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率提高40%-60%,发病后的3-6个月是康复的黄金时期,早期、科学、系统的康复介入对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减轻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康复 1+1>2 的独特优势
面对脑卒中后复杂的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展现出其独特的综合优势:协同增效,靶向精准。
西医康复:理念先进,评估精准(如Brunnstrom分期、Berg平衡量表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相结合的训练方法科学系统(如Bobath、PNF技术、运动再学习等),再借助先进设备(如减重步态训练系统等),能高效改善运动、言语、吞咽等特定功能障碍。
中医康复: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针灸刺穴能促进神经功能重组和肢体感觉运动恢复;中药内服外敷可调理气血阴阳、改善全身机能和局部循环;推拿、穴位按摩能松解痉挛、缓解疼痛。以期提高功能恢复的天花板(如张老先生从卧床到搀扶行走)。

两者结合,西医精准定位功能障碍,中医整体调理内环境,对脑血管病康复患者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从早期促醒、预防并发症,到中期功能最大化恢复,再到后期适应性训练和生活质量提升,最终实现“标”“本”兼治。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重返正常生活。
写在最后:康复是一场持久战,但每一步都离希望更近
脑卒中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和坚定信心。中西医结合康复以其整体性、个体化和疗效确切的优势,正成为越来越多患者重获新生的有力武器。如今,张老先生虽仍需家人搀扶,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充满希望。“看他能自己动一动,能在家里的客厅走走看看,和孩子们说说话,这就是我现在最满足的事。”张老先生的老伴话语朴实,却道出了无数康复患者及家属的心声——重获生活的能力和尊严。
如果您或家人正面临类似困扰,不妨相信:中西医结合康复,或许就是那束照亮黑暗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