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养生保健

如何护理发热的宝宝

日期: 2011-12-19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小儿的正常体温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新生儿及婴幼儿,因体温中枢发育尚不完善,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正常小儿的体温在36℃~37℃之间,早晨26点稍低,下午57点稍高。当体温在低于38℃为低热,38℃~38.9℃为中度发热,39℃~41℃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连续发热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小儿常见发热的疾病包括:感冒、耳鼻喉发炎、幼儿急疹,打预防针,尿道感染,胃肠炎合并脱水,穿太多环境温度高,等,较少原因有脑炎、脑膜炎,川崎病等。

  孩子发烧一直都是让家长非常着急的事,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小儿发热,对于发热的孩子,家长们家庭护理要注意些什么呢?

  () 注意给孩子一个适宜的环境:清洁、安静,室温在18℃~24℃,每天至少通风一次,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休息。

  ()体温观察:很多家长每次只要出现婴儿发烧症状就会立即使用婴儿退烧药。请大家注意在婴儿发烧38.5度以下时,采用物理降温。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烧时每12小时测一次。

  物理降温是一种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的、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患儿的早期家庭护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头部冷敷或枕冰袋

  头部冷敷:将冷毛巾敷于头部,待毛巾变暖后更换。

  枕冰袋方法: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枕于脑后。如没有冰袋可将冰块放入暖水袋或塑料袋中,如果情况紧急或没条件也可用冰棍代替。

  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用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及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心率减慢或腹泻。

  2. 温水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的风,室温在24℃~26℃之间。水温应比体温低1℃,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患儿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注意:水温不可过冷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病情重或精神、面色、呼吸情况不佳时禁用温水浴,浴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

  3. 毛巾湿敷:30~37左右温水沾湿大毛巾裹住患儿身体,只露出面部及足,持续10分钟左右。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

  4. 酒精浴:30%左右酒精,用方纱沾湿后,按全身方向如下:

  上肢:腋下一侧→上臂外侧→手臂:侧胸→腋下→上臂内侧→手心:

  下肢:一侧髋部→大腿外侧→脚背:腹股沟→大腿内侧→腘窝→脚跟;

  注意:(1) 胸腹部不擦以免引起心率减慢或腹泻;新生儿不做酒精擦浴。(2)酒精擦浴时动作要轻柔,不要将皮肤擦破。

  (三)退热药应用:有些家长认为:退热药反正都一样,无需选择专门的婴儿退烧药。

  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泰诺林等)和布洛芬(美林等)。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布洛芬的退热作用强,持续时间久,副作用较轻,是用于儿童安全有效的退热药。如果宝宝发热症状不严重,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有效退热又安全;如果宝宝特别不适又急需退热,可以选用布洛芬,强效退热,效果持久。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次,间隔时间4小时以上,每天最多4次,用药3天。布洛芬5~10mg/kg.次,间隔时间4小时以上,每天最多4次。儿童有滴剂和口服液两种剂型。1岁之前的婴儿,最好用滴剂,因为滴剂药物浓度小、刺激性小。

  用退热药的观察:用药后40分钟测体温,以观察用药效果。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 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注意摸孩子的头部、四肢,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有皮疹,腹泻患者可留大便标本做化验。如孩子的头部较烫而四肢冰冷,甚至出现四肢皮肤或甲发紫,说明孩子的体温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升得较高,应该注意给予退热处理或去医院诊治。还要注意孩子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神志、食欲、大小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即使体温不是很高,也应引起注意,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但如果患儿一般情况较好,诊断已明确,并得到了合适的药物治疗。虽一时发热不退(特别是用药当天),也不要着急,不必每天都去医院看病,这样也可以避免交叉感染。

  () 有些家长认为婴儿发热就是有炎症,因此宝宝退烧的同时要配合用消炎药。引起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发热,80-90%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此无效。此外,发热还可能是很多严重疾病的初期表现,比如伤寒、结核病、脑膜炎等。这时,就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生素。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而不是随意应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可以造成病情延误、体内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等严重后果。

  ()根据发热宝宝的特点,建议妈妈们在饮食上注意以下几点:

  1、喝水:宝宝发热时最需要的是水,多喝水有助于宝宝退热。其他饮料:鲜橘汁鲜梨汁蔬菜汁西瓜汁牛奶补充营养素和水分根据不同季节选用。

  流质及半流质饮食:米汤绿豆汤藕粉可以加入适量的调味或糖饮用用,易于消化吸收。还有蛋羹及蛋花汤面条或面片汤等。

  在疾病急性期或高热期,应以水、饮料和流质为宜,每次50~100ml,一天8~10次,如孩子退热时大量出汗,尿量减少,酌情增加饮水量2~3倍。因为高烧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此时吃油腻的食物,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腹泻,加重身体的缺水。不要给孩子多吃高蛋白饮食,可以少量多次进食,如一天3~5餐,每次小半碗。对发烧时食欲不振的孩子,千万不要勉强进食,应顺其自然,待有饥饿感时再吃,期间不宜断水,应注意水分的补充。在恢复期或退热后,可多用半流质逐渐转为普通饮食,以补充蛋白质、热量和矿物质,让宝宝身体早日康复。

  2、衣服:发热的患儿穿衣不易过厚,特别是婴幼儿裹的不可过紧,否则会影响散热,使体温降不下来。有些婴幼儿家长说发热了要捂汗,病就能好得快。由于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汗腺发育也不完善,捂汗会影响散热,使体温骤升,甚至引起高热惊厥。正确做法是让孩子穿透气性好的轻薄衣服,如棉质服装。这样可以避免过热,利于散热,从而有助于保持婴幼儿的温度调节机制。还可以用毛巾进行温水擦浴,水份在蒸发时可以带走大量的热量。

  ()在家中护理惊厥的宝宝

  持续按住人中穴位,使抽搐停止。将头部侧向一边,避免呕吐物或痰液吸入气管而窒息。将上下牙齿之间用毛巾或塑料勺把分开,避免舌头被咬伤。脱掉孩子的衣服,只留下纸尿裤,放他躺下,但不能着凉。抽搐停止后,用温湿毛巾覆盖前额,用海绵蘸上温水,由头部开始向下擦拭全身,不要让她觉得太冷。用轻的毯子或床单给她盖上,并安慰她。给孩子服退烧药,或将退热栓塞入肛门。让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如果患儿是初次发作惊厥,最好送医院让医生给孩子全面检查。

  如果孩子面色苍白,对周围环境无正常反应、长刺激方能清醒、动作减少或无微笑,呼吸急促,口腔粘膜干燥,皮肤干燥弹性差,出现皮疹,不进食水,呕吐明显,四肢手足凉发绀,尿量减少,排尿异常,前囟饱满,颈项强直,惊厥状态。遇高热最好不要不管一切抱着孩子往医院跑,尤其家离医院远而交通又不方便的,否则病孩很容易在途中或在繁忙的急诊室候诊中,体温继续升高而发生意外,应先在家中作上述紧急处理。

  (七)有些家长认为打针输液效果比口服药更有效。实际上目前使用的退热药物针剂的不良反应较大。而输液常用药物是抗生素和抗病毒药,只是用于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对发热并无直接作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就能起到退热迅速、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