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在全世界约有10亿多高血压患者,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多。高血压的患病率一直在持续地增加着:在50多年前的第一次高血压普查时,我国的患病率仅为5.1%;而到本世纪初已达18.8%;近年在京、沪等地进行的调查表明已高达30.0%左右。
高血压是危害最重的慢性病之一
许多严重危害健康与影响寿命的心血管病与高血压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疾病包括脑溢血、脑梗塞、痴呆、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眼底血管病等。
在诸多与人类死亡有关的因素中,如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不安全的性活动、营养不良、肥胖、少运动、酗酒、不讲卫生、环境污染、交通意外等,高血压高居榜首。也就是说,与高血压有关的死亡数量占第一位。
高血压也是国人发生心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单独一个高血压的致心血管病作用,相当于三个其他危险因素之和。在这里所说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吸烟、高龄、血脂异常、血糖异常、遗传因素等。
降压治疗效益显著
多年来,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反复证明,降压治疗可显著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譬如说,可减少心力衰竭50%以上,减少中风35%,减少冠心病事件25%等等。
因此,“把升高的血压降下来”已成为患者与医生的共同心愿。长期以来备受热议的问题是:如何降压才能更好地达到防病、保健康的目的?
近年来,高血压研究的新成果为临床的降压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视点,对达到上述目的有重要意义,简述如下:
第一,要及早治疗。即及时开始降压治疗,尤其是在合并有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风险较大的人,要及早启动降压治疗。一位欧洲学者对20多项大规模的降压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高血压病的早期,即在尚未出现心脑血管损害,在没有患上心脑血管病之前,开始降压治疗获益最大,防病减病的效果最佳。在已患有心梗、心脏功能损害、肾损害、脑梗塞等疾病之后才开始降压治疗者,则获益很有限。其原因是,一旦患有心脑血管病,这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已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本身就会显著地影响疾病的进展过程与患者的预后,这是降压治疗难以左右的。约一多半的早期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无不适,因此极易对血压升高掉以轻心、放纵不管,而此时正是降压防病的好时机。
第二,要降压达标。这个“标”指的是通过降压治疗应达到的血压水平。目前,国内外专家均认为,高血压患者应把血压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可耐受,特别是中青年人,还可降得再低些。目前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140/90毫米汞柱,故降压达标就是要把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之内。降压不达标意味着血压仍超过正常,血压升高的影响依然存在,这会使降压的防病减病效果即降压获益大打折扣。因此,不能只埋头服药而不关心血压究竟降了多少,一定要关注降压是否达标。
有些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患有冠心病、心衰、脑血管病、肾病、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把血压降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认为这样做更有利于减少再次发病(如再发心肌缺血、再发脑缺血、诱发急性心衰等)或减缓疾病的进展。还指出,有较多尿蛋白的肾病患者(如尿蛋白>1克/日)应把血压降至125/75毫米汞柱以下,认为有利于减少尿蛋白,有利于肾保护。看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降压目标。
还有人认为,把血压降得越低越好。果真如此?遗憾的是近年的临床研究未能证实这一说法。且有的研究表明,试验人群将血压降至130~139/80~89毫米汞柱获益最多;在此范围内血压低些更好。而降压过多,譬如说使之低于120/65毫米汞柱,特别是舒张压过低,反会明显增加发生心肌缺血事件的风险。因此,应记住的还是如上所说,将血压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
在某些情况下,把血压保持得稍高些有益。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把血压降到150/90毫米汞柱以下即可。此外,在双侧颈动脉均有明显狭窄(≥70%)的患者,以高压不低于150毫米汞柱为好;在中风的急性期,如血压不超过180/110毫米汞柱不急于降压;在肾血管病患者,较低的血压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等等。
第三,降压治疗要长期达标。有一项研究值得关注,研究者在5年多的时间内认真记录高血压患者每次复诊时的血压状况和他们的健康情况。结果发现,与复诊时血压达标次数不足四分之一的患者相比,在达标次数达到四分之三以上的患者中,心肌梗死、脑梗塞、心衰的发病率减少69%。也就是说,复诊时血压达标的次数越多,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越小。因此,降压治疗要做到使血压长期达标、持久达标。为此,降压需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舒服时不吃药,头晕、头疼才吃药”。
第四,降压要平缓达标。降压平缓指的是降压达标不可图快,尤其是老年人和高血压持续时间长、血压水平又较高的人,更应使血压平缓下降、逐渐达标。达标过程可在数周甚至数月内完成。其理由是,脑、肾等器官可在一定范围内的血压变动时,通过调节其内部血管的舒缩状态,保持器官血流量相对稳定。即血压升高时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加大;在血压低时血管舒张,血流阻力减小;结果是无论血压高低,器官血流量变化不大。在长期高血压的状况下,器官血管持续收缩,甚至可有硬化狭窄。如血压快速降低,血管舒张不及就可能引起器官缺血:轻者可有头晕、乏力等不适,重者可发生脑梗塞、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因此,降压治疗时患者不可求速降,医生不可操之过急。
第五,力求做到全天血压平稳,避免清晨的血压高峰。人的血压在一天之内是有波动的。清晨时的血压为全天的最高峰;随后逐渐降低,中午左右形成一个小低谷;此后逐渐升高,到傍晚时出现一个小高峰;此后又逐渐下降,到午夜两点左右降至全天最低。高血压患者的早高峰尤为显著。而中风、心肌梗死等急症大多发生在清晨,即在血压高峰之时。故平抑血压的早高峰,使清晨的血压达标,十分重要。其措施是服用降压作用超过24小时的长效药物,以做到头天早晨服药,第二天早晨仍可有效降压。
为达到上述的及早降压、降压逐渐达标、保持血压平稳且长期达标,必须要医生与患者共同携手、共同努力。患者要做的是:坚持晨起测压、服药,定期随诊报告病情变化;而医生则根据患者反映的情况提出建议或指导,认真制订诊疗方案。医患双方通力配合、精心合作,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