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疗服务 > 养生保健

双黄连又来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日期: 2020-02-02 来源:海淀区卫生健康委

  双黄连又来了。

  今天的新闻,一定是双黄连。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经过联合研究的结果,他们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于是,今天一大早的各大媒体,都把"双黄连"推到了风口浪尖。

  随便一个搜索引擎,搜一下"双黄连",几乎满满的都是相关信息。

  好在,值得欣慰的是,在消息出来之后,又经过了老百姓疯狂的抢购导致脱销以后,终于各大媒体又开始发送一些质疑类的文章。

  双黄连能抑菌?

  好吧,不管是病毒还是细菌,脱离人体的时候其实都很脆弱。因为环境比较单一。

  早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初起的时候,大家都在宣传"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病毒。人冠状病毒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酒精、乙醚、氯仿、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紫外线均可灭活病毒。"

  然后呢?把病毒扔进双黄连口服液会比加热、酒精、含氯消毒剂、紫外线什么的效果更好吗?我想恐怕不会。

  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是一个整体医学,研究的不仅仅是药物,也不单单是人体,而是自然环境、地域特点、生活情况、心理状态、人体状态、药物作用……等等众多信息的一个集合体。

  单独把某一个药拿出来,就说能抑制病菌,那么中药里的清热解毒药多了,如上图中的中草药都是教科书上的清热解毒药,我们都要拿来用吗?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脱离了人体,脱离了环境,脱离的其他影响因素,单独的拿着药物出来说事,这根本就是在黑中医。

  一药在手,性命无忧?

  "一药在手,性命无忧"这件事,您可能想多了。

  没有哪一种药物,敢说"吃上就绝对不生病"的。

  人体的神秘,医学界都还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更新换代,甚至可以说是永无止境。变数永远大于定数。更何况,抑制病毒或许对治愈疾病有所帮助,但是对于预防疾病这件事来说,似乎远不是那么回事。

  就好像,我手拿弓箭,却没有箭靶,打谁?

  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很多人觉得,中药没有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对此,我深感中医的科普力量太薄弱,让大家都误解了中医。

  中医可以通过辨证、中药相互配伍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减轻药物的副作用,让其更好的发挥疗效。但这不代表中药没有副作用。

  离开辨证,离开配伍,用错了中药,那也是堪比催命符的!

  预防疫情请理智,重点在于要防护!

  预防疫情,还请大家保持理智。

  生命受到威胁,谁都会觉得心慌慌,焦虑。这是人之常情。谁要说不怕,那真是硬撑。

  害怕,我们可以选择认真的防护。有目的的做好防护远比盲目跟风,单纯的寻求心理安慰要有效的多。

  现代医学的防护,从疫情发生那天起就在不断的普及: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少聚集。

  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从疫情开始,我不知道已经重复了多少遍。意思是说,身体抵抗力强盛,病邪自然不能侵袭。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也并不是感染者皆发病,发病的患者也是有轻有重。这都是取决于人体自身的抵抗力的。

  如何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呢?

  第一点,心态平和!中医认为,七情致病,情绪过激会导致身体失去平衡,导致疾病丛生。即便没有新型冠状病毒来感染,恐怕也会出现其他疾病,焦虑、高血压、失眠最为常见。

  第二点,生活有常!生活规律不要轻易打破。起居有时,饮食有节,适当锻炼。人体常年形成的自然习惯,猛然打破,就容易导致身体失衡。这里尤其要说说饮食:生冷、辛辣的一定要少吃。如生的蔬菜、生的水果、绿茶、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等寒性药材、苏打水、酸奶以及温度寒凉的食物都属于生冷;羊肉、韭菜、辣椒、洋葱、生葱、生蒜等都属于辛辣。这些食物会导致人体脾胃受损。而脾胃恰巧是人体防御外邪的屏障的主管。

  第三点,多晒太阳!冬季本就阳光不足,大家居家隔离,外出较少,阳光接触的也很少。阳光是生命的源泉,晒太阳可以帮助大家改善心情,驱散阴霾,鼓舞人体阳气,增强抵抗力。目前不能出门晒太阳,那么在家里阳光充裕的地方晒晒太阳也是有好处的。

  很希望,大家能掌握防病抗病的精髓,而不是浮于表面,人云亦云。

  海淀区卫生健康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