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一年中热度最高、湿度最大的日子开始了,"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今年三伏天将持续至8月24日,时间长达40天。
《黄帝内经》言:"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阳,应于夏气。"是指心为阳中之阳,与夏气相通应,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应。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时、"天人相应",提出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和季节气候的变化,作息、运动、饮食等都要根据季节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所谓"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三伏天正值盛夏,所以说三伏天是养心黄金期。
那么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三伏天应该注意什么呢?如何顺应气候特点进行"夏养心"呢?
01.起居调养
《素问》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人的作息时间应该顺应四时,由于夏季昼长夜短,阳气旺盛,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以养阳气生长,因此首先要夜卧早起,即晚些入睡(22∶00-23∶00),早些起床(6∶00-7∶00)。另外,午饭后,建议安排午睡(30分钟至1小时)来养心,午睡不仅有利于恢复精力,还能够改善冠脉血供,消除疲劳。
02.运动调养
三伏天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加之湿度大,气压低,容易造成心脏和大脑缺氧,从而引起心脏、大脑供血量相对不足,诱发心肌梗塞和缺血性脑中风。另外,由于天气闷热,人体出汗增多,而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会引起心的气阴损伤,这样就更易受到暑湿邪气的侵入。因此对于体弱、年老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不太适宜,而应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多休息少活动,以静养身体为上策,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若需进行体育锻炼,应注意选择中小强度、间断性的锻炼项目,清晨或傍晚到湖边或公园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游泳、瑜伽、五禽戏、八段锦是极佳选择。另外,无论选择何种运动,切忌运动过量大汗淋漓,这样最容易耗气伤津。若运动出汗后,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汤,切不可短时间内饮用大量冷饮,不要立即用冷水淋浴,否则会引起短时间内心血管遇冷骤然收缩,引发血压波动,危害心脏健康。
03.饮食调养
首先饮食上要注意以新鲜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和辛辣,特别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由于三伏天气温高,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的钾元素以及其他人体微量元素易随汗液流失,而茶叶中含钾量高,因此夏季宜常喝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另外,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应尤其注意不能贪凉饮冷,以免损伤阳气。
04.情绪调养
夏属火,与心相应,三伏天高温潮湿的天气易扰人心神,令人情绪不稳,因此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静心安神,心静自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