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节气。立冬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从养生的角度来讲,立冬后也进入了进补的最佳时期。
我国历来也有"迎冬""补冬"的习俗,立冬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状态的开始。此时进行食补,既可以抵御冬天的严寒还可以补充人体元气。须知饮食进补应顺时而为的同时,还要兼顾到脾胃的调理,做到合理滋补。
中医认为,立冬进补适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等。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
在我国北方,人们立冬喜食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正所谓"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别小看这小小的水饺,里面的内容可是极大丰富,什么羊肉、牛肉、鸡肉、鱼肉等各种肉类和西葫芦、酸菜、茴香、韭菜等各种蔬菜,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都可以变成薄皮大馅、风味独特,馨香无比的饺子。
很多北方地区的人们立冬后还喜欢吃涮羊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羊肉性温,既能补阳气、抗寒冷,又可以调脾胃,是立冬适宜用来补养阳气的食物之一。尤其对于冬季有阳虚症状的人有益,而热性体质的人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却不适宜吃。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总之,要科学进补,对于肠胃不适的人,要选择适当的药膳,否则容易造成肠胃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