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丰台区中医医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在肿瘤科住院的晚期肺癌患者王先生(化名)突发意识丧失、口唇青紫,在经历五次电击除颤、持续18分钟的高强度抢救后,在肿瘤科、心血管科、呼吸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下,跨越生死线,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生死时速:抢救室里分秒必争 与死神赛跑
“室颤!立即胸外按压!电除颤!”当日11点30分,监护仪尖锐的警报声划破病房里的宁静。患者心电波形呈现致命性室颤,血压测不出。肿瘤科立即呼叫紧急会诊,随后心血管科主任焦海春,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焦亚静,麻醉科医生张宏跃2分钟到达现场,立即开启"战斗模式":医护交替进行深度达5—6cm的胸外按压,同时,建立静脉通路。首次双相波200J电除颤后,室颤未能转复。

麻醉科医师张宏跃快速完成气管插管,呼吸机精准调节为VAC模式;同时通过已建立的中心静脉通路,将救命药物如流水线般输入患者体内。然而两次200J电击除颤后,监护屏上的室颤依然未能转复。
破局时刻:多学科联动协作 寻破壁之机
第12分钟,经过第三次除颤仍未成功,大家意识到希望很渺茫,但仍未放弃,持续胸外按压,肾上腺素3-5分钟一次,胺碘酮300mg静推........
转机出现在第18分钟。在第五次电除颤后,奇迹出现了!监护仪终于显现稳定的窦性心律。"颈动脉搏动恢复!血压85/50mmHg!心肺复苏成功!"每名医务人员内心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此时医护团队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无人停歇,团队继续进行补液、升压等治疗,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等治疗。
这不是一个人的胜利,而是多学科交响乐,整个过程中涉及4个专科、10余名医护人员。
生命之贵重,犹如千金,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是医生的天职。
一直以来,丰台区中医医院不断促进多学科联合诊疗工作,鼓励学科之间加强合作,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实现多学科协作及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各学科专业技术的团队优势,高效地开展临床工作,打破传统的“一对一”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推动多学科交叉区域医学水平发展,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